《雪中悍刀行》徐骁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徐脂虎和徐凤年有过这么一段对话:你有怕的人嘛?是真的怕,怕到睡不着觉的那种。
徐凤年答道:怕徐骁,怕徐骁老了。
徐骁,离阳王朝仅存的一个异姓王,十岁从军杀人,一生戎马。带着八百名老卒出辽东,四十年的戎马生涯,从东北的锦州杀到匈奴再杀到南部。春秋九国,徐家铁骑踏破了六个,破城过百,杀戮三十万生灵,镇压蛮夷十六族。再到后来,马踏江湖,将离阳境内数十个江湖门派都碾压了一遍,手握三十万北凉铁骑,人称春秋三大魔头之人屠。
徐骁可以说是雪中杀戮最盛的一个将领了,杀到敌人都不敢提起他的名字。小泥人对着徐骁这个她最应该去恨的人,反而不敢露出杀意。江湖人士也不敢于去刺杀这位人屠,所以无辜的柿子就为他父亲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刺杀。
个人感觉徐骁这个人物很像是李云龙,一样的出生于微末,一样的莽。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敌人敢于亮剑。李云龙的独立团,冲锋,徐骁的北凉铁骑,死战。他在离阳处境最艰苦的时候,就是靠着去拼别人不愿意去拼的硬仗,啃别人不愿意啃的硬骨头,让兵部的大佬次次愿意押注在徐骁身上。每战领军身先士卒,亲自陷阵,靠着老天的眷顾,才博下了这个家业。
在外人看来,徐骁是一个杀戮无数的北凉王,是一个让人不敢直视的人屠。但是,在家里,他也不过是一个父亲,还是一个又当爹,又当妈的父亲。王妃去世后,徐骁打定主意,这辈子不再娶妻,徐脂虎、徐渭熊、徐凤年、徐龙象四个孩子,也是一直都有他来照顾。
北凉王妃死于非命,徐骁却不能去复仇,这个是徐骁心里的痛,也是徐凤年心里的痛。徐凤年可以理解,但是却依旧无法接受,所以从小到大受了委屈,还是会跑到母亲的墓前倾诉。而徐骁对这群孩子的成长心情也很复杂,毕竟他终究无法替代一个母亲的责任。所以徐凤年也会直呼其名,徐渭熊也会训斥徐骁,但是无法否认的是,徐骁是一个好父亲。
徐骁的丈夫形象是一个很温馨的丈夫形象,一个年轻的将军,在屋中半跪在地上,为风华绝代的吴素亲手穿上一双他亲手缝制的千层底布鞋。徐骁父亲形象是一个很接地气的父亲形象,很多时候都不善言语,只能默默的表达对孩子的爱,但是如果孩子受欺负了,他也绝对不会善罢甘休,同时尽全力为孩子争取到最好的东西。
徐骁,与“人猫”韩貂寺、黄三甲并称为春秋三大魔头,俗称人屠;是离阳王朝的第一个异姓王——北凉王,率三十万铁骑,驻守中原西北大门,统领陵州、幽州、凉州三州之地;是女子剑仙吴素的丈夫,徐凤年四姐弟的父亲。
首先,徐骁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从凉州起兵,小小校尉得到吴家剑冢剑冠吴素的爱,一生唯爱吴素一人。吴素在“京城白衣案”之后,落下病根,在生下徐龙象之后即离世。徐骁在吴素死后,终生未曾续娶,连侍妾都没有,
徐骁对四个子女宠爱有加,徐脂虎不喜女红,由着她;徐渭熊有才有智,大力培养;徐凤年,知道这个儿子不容易,全身心地予以规划、支持;小儿子徐龙象自小痴傻,也是小心呵护,不敢有所松懈。
其次,徐骁是人屠、是枭雄。徐骁从凉州起兵,一生血雨腥风,从尸山血海中出来,能做到离阳异姓王,自然是有狠厉的手段。徐骁马踏春秋,灭春秋八国中的六国,死于北凉铁骑下无数。最后一次赴离阳,徐骁在殿前将三品官员打了一顿。六义子中的姚简、叶熙真在徐凤年孤身赴北莽期间,策划谋杀,被徐骁用酒鸩死。更别说众多死在徐骁手下的春秋遗老、江湖高手了。
北凉三十万铁骑,唯徐骁马首是瞻,一声令下,凉刀出手,死战。
最后,徐骁能服人,将让人收为己用。看看徐骁的北凉王府,藏于听潮湖底的剑神李淳罡、湖底老魁楚狂奴、老黄剑九黄、九斗米老道魏书阳、北凉核武徐偃兵、死士红薯青鸟等等一帮高手。
看看北凉铁骑,不说陈芝豹、褚禄山、袁左宗等六义子,还有燕文鸾、顾大祖、袁南亭、周康、何仲忽、韩崂山等一帮武将,能让一帮将士誓死效忠。
徐骁,离阳王朝唯一异姓藩王
麾下三十万徐家军,猛将如云,为离阳赵家屠灭六国,统一中原立下不世之功,并为赵家马踏江湖,让诸多身怀绝技门派不敢再以武犯禁
徐骁与黄龙士,人猫韩生宣并称春秋三大魔头
离阳统一中原后,徐骁就藩北凉,在谋士李义山的谋划之下最终形成北莽,北凉,离阳三足鼎立局面
徐骁在世时,北莽百万铁骑不敢南下中原,离阳赵家对其不好说言听计从,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过则过
徐骁去世之后,其嫡长子徐凤年执掌北凉
北莽组大军南下入侵中原,离阳朝廷处处针对北凉
堂堂清军八旗铁骑,是如何被一伙明朝响马吊打的
清朝史事言史堂来回答;
堂堂清军八旗铁骑,被明朝响马吊打了,很奇怪嘛?
后金的八旗也好,还是后来的大清八旗也好,虽然凭借武力统一了整个中国,但他并不是无敌的。还是有过一些败仗的,至于后来顺利入关以后,已经没有比八旗军队更有组织,更没有比多尔衮他们才能更出众的将领组织反抗了,才有八旗所向披靡的错觉。
八旗军队是人不是神,袁崇焕宁远大捷;
袁崇焕率领一万余兵力与来犯的努尔哈赤交战于宁远城。当时的明军可谓是士气低下,孤城无援,而来犯的后金大军气势汹汹,兵多将广。
袁崇焕先是向部下表明要与后金大军决一死战的决心,随后下令把城外的粮食全部运送到觉华岛,又烧毁了城外的民房和草料,坚决不给后金留任何东西。又派出参将祖大寿率兵到宁远的西北,作后援以牵制后金的军队。一切该做的准备做完以后,袁崇焕就是亲自率领军队驻守城内,四门紧闭,组织百姓巡逻,运输火药,这是明摆了就等着和后金决一死战。
当努尔哈赤下令攻城的一刻,他也没想到名不经传的袁崇焕会给有难万不可敌的女真人留下如此深刻的教训,更是搭上了自己性命。
响马吊打八旗始末
公元1629年,入侵中原的八旗军队,一路所向披靡,那是见神杀神遇佛杀佛,无人可挡。往往八旗军队还没杀到,明军都纷纷逃跑撤离了。
本就捷报连连的八旗从上到下,那是愈发的骄横,愈发的觉得自己不可一世,便把大队人马四散开来,到各处的城中肆意的抢掠粮食和钱物。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如果以作战能力排名,女真人绝对是前三的种族,女真不过万,过万不可敌!
清军入关时,整个八旗一共12万人,其中满八旗7万左右,其余的是蒙八旗和汉八旗,大明的上百万军队以及李自成的四十多万农民军,最后都无法抵挡八旗兵的铁骑,丢掉了老祖宗的锦绣河山,足见八旗军的战力之彪悍。
女真人是狩猎民族,以打猎为生。打猎的过程中需要多人协作,而且需要有统一指挥,这个指挥者在满语中被称为牛录额真,他所指挥的单位被称为牛录,后来牛录也成了女真人在抵御外族入侵过程中作战的基本单位。
在统一女真部落的过程中,努尔哈赤的军队越来越庞大,为了方便管理,增强作战能力,他对女真军对进行了改编。
他规定300人为一个牛录,5个牛录为一个甲喇,5个甲喇为一个固山,固山在汉语里面的意思就是“旗帜”,所以一个旗的标准编制是25个牛录,一共是7500人。
八旗一开始只有四旗,分别是黄、白、红、蓝4旗,经过十多年的壮大,女真军队扩大到五六万人,于是努尔哈赤又增加了四旗,分别是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合称八旗。
除了女真军队外,还有蒙古部落以及汉人投靠女真,努尔哈赤也把他们整编入旗,到皇太极时期形成标准的蒙八旗、汉八旗。
问题中八旗被响马吊打的故事发生在崇祯二年的己巳之变。
这一年十月,皇太极率八旗从沈阳出发,躲过防守严密的关宁锦防线(山海关—宁远—锦州),绕道蒙古,从防守薄弱的龙井关和大安口突入长城,直逼北京。
堂堂清军八旗铁骑,是如何被一伙明朝响马吊打的?下面就我个人所了解的发表下浅见,如有错误,欢迎批评指导。
清军八旗铁骑每一个士兵都精通骑术,箭技,凭借凶猛无畏的勇气、再加上灵活多变的战术,明朝军队缕缕成为他们的手下败将。就连当年打败明朝军队的李自成军队,也是八旗军的手下败将,以至于后来李自成见到清军都落慌而逃。
就是这样一支悍勇善战的军队,在崇祯二年,被明朝一伙响马贼以人数12:600,伤亡0:400实力吊打。
崇祯二年,清军在北京、天津一带四处烧杀掠夺。明军的猛将赵率教和满桂都被八旗兵杀死,八旗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北京附近一带城池,如香河、昌平、良乡等地,八旗军未到便逃之夭夭。
明朝军队如此不堪一击,还未亮剑就先投降。于此,八旗军也不把明朝军队放在眼里,而把目标转移到粮食和财物上了。于是,大队人马便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四散开来,到各处抢掠粮食和财物。
八旗军有一队人马600人来到通州城外,突然见到12个人骑着骏马,飞驰而至。清兵怕了吗?怕,那是笑话,按照以往的经验,像明军军队即便人再多,也是一击即溃,更何况现在只有十多个散兵,简直是不堪一击。
清兵的头儿胜券在握,亲自持矛冲锋陷阵。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12个勇士不仅毫不退缩,反而一箭贯穿清兵头儿左眼,清兵头儿当场中箭身亡。这时候清兵们面面相觑,颇为诧异。但诧异归诧异,应战也是必不可少,清兵们驰马围攻而上,但12名勇士毫无退缩之意。
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再次发生了,12个勇士又是放箭射中两名清兵,两名清兵当即落马而死。这下不得了了,这12个勇士箭法又准又狠,这是清兵始料未及的啊。这时候剩下的清兵不敢轻举妄动了,既然刀使不上劲,那就弃刀用箭吧。清兵中也有射箭的能手。于是拿出箭来与12外勇士对射。然而,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事又再次发生,12名勇士竟然以手接箭,没有一人被射中,而清兵这边却频频中箭身亡。这下可把清兵震撼了。清兵见局势对他们不利,便发号施令,准备落荒而逃。12名勇士见清兵欲逃跑,奋力追射,杀得清兵连连身亡落马,直到弓箭用尽,才作罢。
秦锐士是否能代表战国时期最强军事实力
说秦国的锐士是战国最强的军队,这是以点盖面。他只是一支人数很少的特种部队。不能代表整个秦军。
首先军队是什么,是在战争中起决定做用的主力!
为何这样说,因为铁鹰锐士是秦国军队里的最精锐的一个小团队,是为战术目标服务的,是装备最好,个体战力最强的一部分人,一般都是,战争到了最激烈时才投入,人数少,阵亡率高。与其说是军队,不如说是特种兵、敢死队来的贴切。
纵观战国时期,最先出现了,魏武卒,他是战国初期由于最先实施了变法,国家最为强盛,有国力做后盾,最终由名将吴起操练出来的。随着魏国衰落,最终败亡。他在当时是最强的。
再后来到了战国中期齐国任用孙膑变法强军,练出了技击之士,在马陵道,击败了走下坡路的魏国军队,包括魏武卒随着孙膑的退出技击之士也只是昙花一现。
到了战国中后期,秦国任用商鞅变法,走上富国强军的道路,建立了秦新军,战力爆表,四面出击,各国军队望风披靡,秦军得到了虎狼之师的称号,足见战力。
最后还有李牧的边军,这
是一支完全骑兵部队,而前面说的部队以步兵为主,没有可比性。
最强军队,不是说说的,而是和综合国力、时间段,将军水平有关系
的!
进入战国时代,晋分三家,田氏代姜夺齐国,强并弱,大吞小,天下依旧纷扰,而战争的惨烈程度更胜于春秋时代。 进入战国时代,晋分三家,田氏代姜夺齐国,强并弱,大吞小,天下依旧纷扰,而战争的惨烈程度更胜于春秋时代。 当此之时,魏有李悝、吴起变法,韩有申不害变法,赵有胡服骑射,齐有邹衍变法。 变法为图强,大国图强为争霸,小国图强为自保。 当时天下劲旅有多家,分别是齐国技击士、魏国武卒、秦国锐士、赵国骑兵(本文不详论)。 (齐技击士) 《汉书.刑法志》中载,“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昭以锐士胜”。齐、魏、秦三国依强大的军事力量,在战国舞台上尽情挥洒:先是魏败秦夺河西,败赵韩,再败齐楚;随后,齐数次击败魏,与魏国争夺霸业;秦国后来者居上,商鞅变法后,大秦锐士勇不可挡,陆续与各国交锋,鲜有败绩,实现六国一统。 齐国技击士、魏国武卒、秦国锐士的基本情况 齐国技击士:齐国通过层层严格训练,选拔出来的精锐部队,重视个人搏击技术,因而称之为“技击士”。 齐技击士极其强调训练,《管子.七法》:”以能击不能,以教卒、练士击驱众、白徒,故十战十胜,百战百胜。“齐国的技击士,搏击、角抵、射术、剑术等方面皆需掌握。 “举之如飞鸟,动之如雷电,莫当其前,莫害其后,独出独入,莫敢禁圉”。 魏国武卒:《尉缭子.伍制令》载,“魏军中之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五十人为属,百人为闾”。 《荀子.议兵篇》载,魏武卒“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魏武卒) 秦国锐士:《商君书.境内》载,秦军五人为一伍,十人为一什,五十人设屯长,百人设百将,五百人设五百主。 齐国技击士、魏国武卒、秦国锐士的优点与短处 齐国技击士:讲究丰富的单兵做战技巧和经验,单兵做战能力相当强,但它在军功设置上不合理。 《荀子.议兵篇》中载: “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 东汉大儒郑玄在《礼记.儒行》注解中,记载“八两曰锱”。 也就是说齐国的技击士,在战斗中得一颗敌人的首级,能得到八两黄金,再无其他。 荀子说齐技击士是“亡国之兵也”,主要是指齐国的技击士,类似雇佣兵,他们遇弱敌,个个勇猛,遇到强敌,很容易如鸟兽散。 “是事小敌弱,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然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覆无日,是亡国之兵也”。 齐国的技击士,一心拿钱,却还惜命,对国家毫无忠诚度可言,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难以抵挡强敌。 魏国武卒:魏武卒装备精良,重于阵法训练与团队协同作战,训练出一支武卒力量,耗时、耗财,成本很大。《吕氏春秋.用民篇》:“吴起之用兵,不过五万“,可见训练出一支魏武卒是非常困难的。 魏武卒待遇非常优厚:分百亩土地,免徭役与田税,还能获得一定的爵位。 魏武卒的待遇是固定的,终身制的,士兵在战场上有所获后,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卖命。魏国在战国初期第一个露头称霸,招致四方共讨之,本来魏国就处于四战之地,向外扩张异常困难,“枪打出头鸟”,魏国惹火烧身,土地陆续被别国侵占,尤其是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直接收拾的就是魏国,打得魏国丢城失地,被迫迁都。 随着领土缩小,魏国经济也受到重创,颁赐给魏武卒的土地越发显得不足,导致魏武卒新兵得不到大量补充,而与秦国的战争,却接二连三地展开,令魏武卒渐渐减员,势力衰微。 秦国锐士:秦国的军功赏爵制与别国都不同。规定,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可获一级爵位(公士),良田一顷,田宅一所,奴仆一名。所获首级越多,爵位越高,非王室公族的普通人,最高可获得第十六级爵位(大庶长),并且可以将奴隶身份转为自由民。 秦军还规定,五人编为一伍,若一人逃跑,加外四个人就要受罚,如果谁能斩获一颗敌人首级,就可免除刑罚。如果将、屯长得不到敌人的首级,就将其斩杀。 如此规定,如同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悬在秦军头上,无形之中,给予他们冲锋陷阵的勇气,视死如归的胆气。
(大秦锐士) 齐国技击士、魏国武卒、秦国锐士的战绩 若论战绩,齐国技击士先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击败强魏,给予其霸业沉重打击,再于齐宣王时期,对燕国大举侵略,差一点将其灭国。 但仔细分析,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齐军能够获胜,主要还是靠孙膑的谋略取胜,加之庞涓有轻敌之心,才导致魏军大败。 而齐军能够大举侵燕,也是缘于燕国彼时正发生内乱,齐国趁火打劫,坐收渔利罢了。 魏武卒建成投入战斗后,吴起率其南征北战,东征西讨,创下“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的辉煌战绩。尤其是对秦作战,公元前389年(周安王十三年),在阴晋,吴起率五万魏武卒大败十倍于己的秦军,夺取秦河士五百里土地。 这场以少胜多的战役,关键还是在于秦国太弱,别看土地广大,从经济总量到政治制度,从官吏治国到军队建制,都远远落后于山东六国。 再看大秦锐士,真可谓天下第一的劲旅: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齐五国联军攻秦,秦派左庶长樗里疾击败联军,斩首八万。公元前312年,秦楚丹阳大战,秦军斩楚首八万人,并俘获楚军大将屈匄及列侯执珪者七十余人。公元前293年,秦韩魏伊阙之战,斩首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公元前274年,秦破韩赵魏联军于华阳,斩首溺死联军十五万。公元前265年,秦攻韩,斩首五万。公元前261年,秦大破赵军于长平,坑杀赵卒四十五万。 半个世纪时间,大秦锐士就消灭山东六国军队百万余人,这还只是大战役见诸史籍,没有记载的,肯定更多。 然则,大秦锐士,由战争而生,由战争而强,却也因战争而衰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投军建功立业”的机会没有了,秦人那种虎狼之性也衰减了,公元前209年,大泽乡,一支几百人的农民起义队伍,竟像火种投入干柴一般,燃起熊熊大火。天下反秦时,大秦锐士也显得力不从心了。
秦锐士只是对于秦国士兵的一种称谓习惯而已,战国时期其他国家也有各自不同的称呼例如:楚国为王卒;魏国为武卒;燕国为轻卒;齐国为技击之士;赵国为百金之士;韩国为材士。在《荀子·议兵篇》中有“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的说法,所谓秦锐士的说法就是来自于此。
以上的说法都是来自不同史籍中对于各国士兵特点做出的称呼,纵观战国时期各国的军队,秦锐士军队确实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军队。
一个国家军队的强大来源于其经济实力的强大,尤其实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国时期,军队战斗力的主要并不是来源于技术和武器,而是来自于是军队人数和军队士气。而秦国则拥有的军队人数和士气更是远在其他国家的之上,秦军的战斗力就是源自于此。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以耕战立国,整个国家只注重两件事情:一为战争,二为农业。而后者又是为前者做服务的,使得秦国整个国家成为了一台战争机器。秦国拥有两大粮食产区,一个是关中平原另一个则是成都平原,并且大力兴修水利工程,保障了秦国对外战争的粮食需求,使得秦国可以连年对外持续大规模用兵。
军队取得胜利与士兵的士气密不可分,而士兵的士气来自于士兵的作战积极性和严苛的法律,秦国的新法建立了起了一套十分完备的军事激励体制,使的战功成为了提高社会地位的唯一途径,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秦兵的作战积极性。秦国严苛上法律也保障了秦国士兵的战斗意志,秦国军法规定军队中五个人为一伍,如果有一个人临阵逃脱,其余四人均要处以死罪。这四一个人中,谁能够杀敌一名,取得首级者,方可免除死罪。所以在秦军的历史上,极少出现投降或临阵脱逃的事件,秦军也是以屡战屡胜闻名于世。
谢邀,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虽说不该以成败论英雄,但能笑到最后的必定是强者!本文就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四者孰强孰弱。早先的秦国人居无定所,直到秦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功,被封在了秦邑,具体活动区域在今日的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一带,由于生产力落后被视为蛮夷,但越穷志越坚,经过前赴后继的秦国人的努力,尤其是在商鞅变法之后,由边陲小国成了虎狼之国。而三晋成了秦国东出的拦路虎,早先由于魏文侯治国有方,吴起率领魏武卒死死扼住了秦国的咽喉,然而子孙的不肖导致败象不断。
公元前293年的秦国,迎来了好消息,向寿占领了武始(今河北武安),而白起占据了新城(今河南伊川)。招架不住的韩国紧急派人向魏国求援,就这样由暴鸢与公孙喜组成的韩魏联军诞生了。交战的地点在伊阙,其地势险要位于洛阳以南,是秦国东出的必经之路,伊水向北流去伊阙,而沿岸的两座大山像门一样拦住欲通过的秦军!
(魏武卒的首任军事指挥官——吴起)
虽然地利对韩魏是如此的照顾,可还是那句老话说的在理,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面对强大的秦军,谁都不愿意打头阵,竟然不顾强敌的虎视眈眈,在战场相互推诿起来,这就给了白起可趁之机。对于实力稍强的韩军用疑兵牵制,然后趁夜色让大部队绕到魏军的背部给予痛击,仓促应战的魏军找韩军求援遭到拒绝,主帅公孙喜被杀,而曾经威风八面的魏武卒就这样草草收场了!
当我把书翻到这一页时,不禁为魏武卒的结局扼腕叹息。曾以五万之众打垮50万秦军的魏武卒,竟然败得如此狼狈。创下了大战72,全胜62,余下的平手。而魏武卒的挑选也很严格,据《荀子·议兵》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驽,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如此优秀的一支军队,就因为统帅的勾心斗角,竟然第一个被淘汰出局,其中的原因值得人深思!
在世道纷乱的时候,枪打出头鸟就越发的真挚。狡猾的秦王为了孤立齐王,于公元前288年遣使至齐国,约定齐秦称帝,秦王为西帝齐王为东帝,仅仅四年后秦王的阴谋就得逞了!齐湣王在帝冠的刺激下,先是吞并了宋国,后来又滋生出南侵楚国、西并三晋、收二周天子的异想天开!
瞅准齐湣王屡屡犯众怒的情况下,燕昭王就让乐毅去秦、赵、楚、魏活动,发起五国联合讨伐齐国的行动。双拳难敌四手,很快临淄、河间就落入五国联军之手,先前被灭掉的宋国也解放了。而齐湣王是撒丫子的狂逃,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他,先后得罪了卫国、邹国、鲁国、莒国,最终死在了楚国将军淖齿手上。
秦锐士: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进行变法改革,其中一项为二十级军功爵位制,从公士到彻侯,一共二十级。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名甲士,就可获得公士爵位,另有一倾田地、一处宅子和一个仆人。杀的越多,获得的爵位越高,赏赐越多。
这极大的鼓舞了秦国士兵的士气,秦国人以建立军功为荣,以私斗为耻。所以秦国的兵员最多,战斗力最强,又最持久。秦国军队攻城略地,覆灭六国,战绩自不必多说
纵观楼上几位的答案,皆是对战国不甚了了。一楼虽然写的最多,但是说到楚国 就有点驴唇不对马嘴,连西楚霸王都搬出来啦,可见连项羽所在的时期都不清楚。 战国分为几个阶段,不同阶段,战斗力当然不同。 第一,战国初期,当属魏国最强,因为魏国率先李悝变法,还有吴起训练出来的魏武卒,其战斗力之强闻名天下,稍逊于魏国的则是楚国,齐国。 第二,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力日强,军事上的变革,奖励耕战,战功封爵,依次在司马错,白起这样的名将带领下,秦锐士已大出天下,至此形成了秦国独大的格局,楚国被司马错,白起打得两次迁都! 第三,在秦昭王时期,也就是赵武灵王时期,赵国变法,军事上采用胡服骑射,赵国成为唯一和秦国勉强比肩的大国,此时赵国是山东六国的屏障,是唯一能和秦国对抗的大国。 第四,长平大战,赵国临时换下廉颇,换上赵括,才直接导致长平大战惨败,此后赵国一蹶不振,国力日衰。这已经到了战国末期,秦国独大,六国皆是腐朽不堪。秦王嬴政灭国大战中,秦军如秋风扫落叶般,一统天下。
骑兵下马后还可以一战吗?你怎么看
对骑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骑兵部队经常性的“乘马机动、下马作战”,而不是单纯地骑着战马挥舞着马刀进行战斗,现代战争的特点决定着二战骑兵与“三国演义”时期的不同,部分骑兵队伍本就是“骑着马的步兵”,而并非只是骑乘作战。
这样的骑兵被称为“枪骑兵”,说白了就是“不骑马打仗的”,战马主要是作为快速机动的运输工具而已。这也是符合军事发展潮流的,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普遍认识到在现代连发和速射武器面前,目标较大的乘马冲锋简直是送人头,所以不约而同开始走“枪骑兵”的路子,既提高了行军速度和活动范围,又可以用步兵的作战编组和方式灵活接敌。
比如八路军129师骑兵团就是“枪骑兵”,也是《中国骑兵》电视剧的原型部队,他们在进行奔袭战斗时,首先乘战马快速抵达作战目标附近,然后全体下马指定一个连队负责守卫马匹,这个连队被称为“马桩”,之后其它部队再发动进攻。这样的战斗方式一般针对村落、集镇和据点等固定目标,用战马冲锋显然是不明智的。
同样,西北军阀“马家军”的青马和宁马部队也是如此类型的部队,也包括侵华日军的绝大多数骑兵部队都是“枪骑兵”类型,所以在抗日战争中尽管双方都投入了一定数量的骑兵部队,但骑马对砍的战例很少发生,那是一战的玩法,早已经落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