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传统,会断代吗
中华老传统早已成为习俗,就是有些人买不起年货过新年,大多数是按中华老传统过的,怎么会断代呢。不会断啊。
就拿一村人来说,好过的有,不好过的有,过得象模象样的也有。
中华老传统总的来讲应该是不断地更新和换代,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必然手段。如正在消失的一些传统礼仪,像山东及晋南的部分乡村春节给老人拜年用磕头的形式。都是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改变。
断代是以时代的标准划分的段落。老传统断代指延续上的不流畅,直接的否定、抛弃,改变、创新或延伸,不能谓之断代,只能说是创新地传承。
因此,中国老传统没有断代,只是在传承和演变中延续着…管窥之见,共勉🌹🌹🌹
放心吧,中华老传统不会断代。
现在是受外来观念影响了我们。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老传统会永远相传。
我是春韵刘姥姥: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会世世代代相传!
2023.1.22.
如果一味地抛弃老的传统文化,几代人都无传承,必然会断代的。为什么中国五千年文明一直能延续到今天,是历代人不断传承有序,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才有了华夏文明延续到现在。纵观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他三个已经是物是人非了。
中华老传统,包含了太多太多的规则,风俗,文化,很多都会像封建迷信一样失传,断代。国家早考虑很多,让一些特色老传统文化申遗,着重保留精髓,不能断代,让这些流传千古。
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尊守秩序的人,那些打着“中华老传统”幌子去忽悠老百姓的例举层出不穷!变了味的民俗习惯更让那些常年追寻“传统”的人 找不到方向,中华美德的传承意义也仅停留在不切实际的梦想中、所以要依靠全社会力量彻底杜绝一些“掛羊头卖狗肉”的法规显得尤此重要!
怎样有效利用二十四节气指导日常生产生活
二十四节气,是几干年中国农耕知识和经验的总结。
在农村,二十四节气引导着农民什么时候该整地,什么时候该下种,什么时候可以收获。如芒种前后就提醒农民该进行春耕下种。立夏前后,南方就要插秧。
解放后,特别是农业现代化逐渐普及,有了大棚、温室育苗、无土种植等科技手段,农业带来了飞跃,一年四季有西红柿,黄瓜,白菜,大大丰富了人民生活。
现代农业虽然促进了农业飞跃发展,但是二十四节气仍有其生命力。在交通不便和偏避农村,仍在指导农民耕种生活。
今天,二十四节气作为生产和气象的智慧,在人们生活中有重大影响。
西汉时问世的《淮南子•天文训》完整地记录了全部“二十四节气”。惊蛰、清明、谷雨等这些名词与天气、物候的对应,足应证明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畜牧业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它至今仍我我国人民沿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风,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风,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零大寒。
每个月一个节一个气,从节气的含义可知,二十四节气分为四类。一类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二类表示气温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三类反映降水量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四类是反应物候或农事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农村民谚说: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二十四节气的创立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对指导农业生产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汇编于老黄历等农俗读物)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成功申遗。“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比如”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就说明已到春耕春种的时节,这时你就可以放心的播种了。
比如“芒种前后,小麦熟透”。芒种的时候,小麦就可以开鐮收割了;
比如“立秋花椒香,白露核桃藏”的说法,也是在时令节气的指导下,进行花椒和核桃的采摘;
比如“割秋风,种寒露”这个说法就是指导人们在节气秋风时,收割秋玉米,在寒露到来时,播种冬小麦了。
比如“霜降一来,柿子开怀”。就是说到了霜降前后,我们就可以上山摘取柿子。
还有好多好多的农村谚语,都是可以指导农民朋友进行生产生活的例子,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过年为什么要放烟花爆竹
大年三十,在这个辞旧迎新的日子里,中国民间有放鞭炮的习俗。特别是初交子时,无论城乡爆竹焰火震地映天。那么,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呢?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 所以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鞭炮为什么都是红色的?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
因为红色喜庆呀,所以鞭炮也做成红色的.
鞭炮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燃放鞭炮的由来。由此可见,“爆竹”一词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古人的封建迷信说法是吓唬一种叫年的兽,所以燃放鞭炮驱赶震慑。现在过多的还是达到一种美好的祝愿以及各种各样的烟花炮竹所呈现出来的美丽的享受。过年还是一热闹为主,热闹是自己制造出来的。享受过程!
很久以前,每到农历腊月三十,都有一个怪兽来村子里祸害村民。这个怪兽有的地方叫年,有的叫夕。有一神仙教给村民一个办法,就是在腊月三十晚上,悬挂红灯笼,将新鲜的竹子放进火堆燃烧,可以驱怪兽。鲜竹放在火车票堆燃烧能听到很响的声音,人们称之为爆竹,这就是鞭炮的前身,久而久之,成为一种民俗。逢年过节,放鞭炮,贴对联(门神),挂灯笼成为新年三大民俗。当然,还有的地方吃饺子,放孔明灯等等。现在世界各地每逢重大节日,庆典都要举行盛大的烟火晚上,达到锦上添花之效果。如果中国全部禁放,这一民俗将在烟花之地消失,必将有别的国家将此申遗。中华民族的四大发明火药为之一,而火药的代表烟花爆竹在我们这一代消失是挨骂的。有人会说,放烟花会污染空气,不错。动植物吸氧排出二氧化氮会不会污染空气,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汽车尾气会不会污染空气,而现在造成雾霾最大的罪魁祸首是烟花爆竹吗?肯定不是。所以,为什么造成污染严重之源不禁止,单将中华民俗禁止,为什么?
因为现在的鞭炮烟花都是大剂量的炸药做的,而且由于人们生活的提高,经济宽裕,购买力提升,如果不限制,不禁止,就会无节制大面积,大量的燃放,前年春节,我购买了五百左右的,从除夕开始就爆竹声震耳欲聋,响声不断,到早上我燃放时,就整个空中烟雾弥漫,空中在降黄褐色的土尘,空气中缺氧,使人窒息,所以从哪以后,决心再不多放鞭炮烟花,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建议我亚洲最大的棚户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因为我们恒安新区居住的人口不仅多,而且主要是密集,不像乡下农村,居住人口稀松,放完很快能扩散。
放鞭炮,古时候是吓年兽的,现在是喜庆,5000年的传统,都毁在我们这代人身上了!MD不让放炮了!是我们进步了还是退后了!治霾不是阻止放炮能阻止!真正的是重工业、是万亿的车辆尾气!再过几年你看吧韩国棒子又要申遗了!过年成他们的传统了
韩国饺子申遗成功了么
没有!!
饮食申遗是全人类,各民族国家的饮食文化展示,是一
场民族饮食文化展示秀。在东亚地区,日本和韩国的饮
食均已成为世界饮食类文化遗产。。
界饮食类文化遗产,但是中国的数次申报
的原因。
我们国家将饺子作为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有原因的,因为饺子在中国已经有1800
多年历史了,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特色
传统食品。
如果中国的三星堆联合金沙申遗,你觉得有几成胜算
很不好说,申遗这个游戏,从来不是纯粹研究或艺术价值的比拼,而是大国全面实力的博弈。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
在三星堆之前,世人皆以为,华夏文明的主体,基本都集中在黄河流域。
三星堆的发现,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补全和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全面性。
三星堆遗址群年代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续近2000年。 其中出土的文物,不仅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特征,自成一个文化体系。
目前,中国除了“古泉州(刺桐)史迹”暂时被不推荐之外,所有的主动申遗项目,基本都未逢一败。
但是,根据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规定,从2018年开始,一个国家从一年可以申请两项,减少到一年只能申报一项世界遗产,政策优惠倾斜没有世界遗产或世界遗产数量较少的国家。很显然,中国值得申报的项目,都足够排到下一个世纪了。
而那些来不及安排上的项目,就成了很多野狗角色拼死哄抢的香饽饽。
比如,虽然及时抢回了高句丽王城项目,顺利阻止兵马俑被某棒子国抢占,汉服和服被某鬼子国独享,但是,很多完全是祖宗发明流传的东西,如水饺,风水,中医,针灸等等,已经完全被无耻盗窃。
说到底,世界遗产委员会,也就是个比较大型的发证机构,其中,很多的东西不能完全保证公正公允,更不要指望他们真的按照遗产价值去评估。
所以,国力增强,发掘速度加快,能尽快保护一个是一个,才是我们保护自己祖先遗产最重要的工作。
辽菜代表菜是什么?代表人物是谁
小鸡炖蘑菇
小鸡炖蘑菇是一道家喻户晓的东北名菜,09年的春晚还被赵本山带到了他的小品里。此菜营养丰富,可温中补气强五脏,同时还能降低血脂、血糖、血压,有化痰理气,保肝,消水肿的作用。您要是还没吃过那可真是一大遗憾。快点动手吧,和我一起享用这人间美味!小公鸡配上榛蘑或是茶树菇是现在比较多见的吃法。我用的是鸡翅根和红蘑一样营养,美味!
鲶鱼炖茄子
鲶鱼炖茄子这是东北炖菜里很有名气的一道菜肴,俗语说:“鲶鱼炖茄子,撑死老爷子”,由此可见这道菜之美味。用新鲜的鲶鱼和茄子一块炖制,鱼和茄子混在一起,使鲶鱼肥而不腻,茄子鲜香味浓,荤素相得益彰。茄子粘了鲶鱼的香,鲶鱼有了茄子的味。各取所需,味道醇厚。
凤腿鲜鲍
由鲍鱼与鸡小腿爆制而成。鲍鱼鲜嫩滑韧,色泽乳白,鸡小腿烂香微甜,红润光亮呈放射状摆列鲍鱼四周,全菜造型别致,红白相映,营养丰富,有利肝明目消炎之功效。
红梅鱼肚
将虾茸制丸煎后压饼,爆成红色居盘中,另将鱼肚酿入虾茸蒸熟,环于外,全菜色泽艳美,红白相映,咸甜交融,清淡鲜嫩。
游龙戏凤
由刺参笋鸡人参以酒锅烹制而成。因于人参汤沸时海参如龙笋、鸡若凤而得名。参体柔软入味,笋鸡酥烂脱骨,食之益身补气。
红棉虾团
辽菜形成于清初,是基于鲁菜和宫廷菜,葱烧海参,扒三白,焦熘肉段,㸆大虾,锅包肉,熘肝尖,溜三样。
地方特色小吃比较出名的有老边饺子,海城馅饼,李记坛肉,沟帮子烧鸡,李连贵熏肉大饼
代表人物:刘国栋,刘敬贤
辽菜的口味是结合鲁菜和京菜演变过来的。辽菜的鼻祖王浦庭和仇寅仿祖籍都来自山东。所以,辽菜的菜品基本是以肉类为主。到了辽菜第二代刘敬贤和王清林时期。在王浦庭,仇寅仿老辽菜的其础上,研发了兰花熊掌和满汉全席。使辽菜在国内外,有了更多的享誉。特别是满汉全席进入到人民大会堂。一九八五年,一九八六年连续获得全国厨艺大赛金牌。
辽菜的起源以及发展历程
辽菜受气候和物产影响, 辽宁人的口味偏重。辽宁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集聚的地方,同时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一步一步的形成了现在整个的辽菜文化,辽菜集思广益,融合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在原有的八大菜系基础上,加以创新。 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到20世纪初,辽菜汲取了宫廷菜、京、鲁菜的传统技艺精华,同时融合了满、蒙、朝、汉民族菜的特点和东北地区气候山水的优势,创造了具有菜品丰富、季节分明、口味浓郁、讲究造型的辽菜特点。
酸菜汆白肉
酸菜汆白肉是一道辽宁传统名菜,以酸菜、五花肉等为原料,白肉肥而不腻,酸菜鲜香嫩脆,看似简单,做法却讲究得很。汤浓肉烂,菜酸入味才是此菜的精髓所在。
小鸡炖蘑菇
小鸡炖蘑菇是一道家喻户晓的东北名菜,09年的春晚还被赵本山带到了他的小品里。此菜营养丰富,可温中补气强五脏,同时还能降低血脂、血糖、血压,有化痰理气,保肝,消水肿的作用。
鲶鱼炖茄子
鲶鱼炖茄子这是东北炖菜里很有名气的一道菜肴,俗语说:“鲶鱼炖茄子,撑死老爷子”,由此可见这道菜之美味。用新鲜的鲶鱼和茄子一块炖制,鱼和茄子混在一起,使鲶鱼肥而不腻,茄子鲜香味浓,荤素相得益彰。茄子粘了鲶鱼的香,鲶鱼有了茄子的味。各取所需,味道醇厚。
兰花熊掌
由熊掌与虾茸油菜心烹制而成,熊掌金红油润,汁浓味醇,酥烂鲜香,油菜心酿入虾茸呈兰花状,布于熊掌外围,滋味清淡,形色素雅,全菜荤素兼备,有滋补脾肾之效。
凤腿鲜鲍
辽菜是以辽宁省地域为主体菜系的一种统称,清朝宫廷菜、王(官)府菜、市井菜、民俗菜、民族菜构成辽菜的基本框架。主要代表菜有小鸡炖蘑菇、葱烧辽参、茄子炖鲶鱼等较有代表性。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
今天在这里就详细介绍一下辽菜代表人-----刘敬贤刘大师。
1983年11月,在首届全国烹饪大赛暨全国烹饪名师技术表演鉴定会上,刘敬贤大师制作的“兰花熊掌”。取得满分,一举夺冠,位居全国十佳厨师之首。也正是这次比赛之后,辽宁菜肴异军突起,扬名于世,刘敬贤成为“弘扬辽菜第一人”。
刘敬贤大师现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特一级烹饪大师,国际烹饪艺术大师,中国饭店协会名厨委荣誉主席,辽宁省饭店协会终身荣誉会长。现为中国烹饪协会元老级大师,中国烹饪协会名人堂大师。
清明节就要到了,中国都有什么传统习俗呢?都是什么样的
清明节就要到了。中国都有什么传统习俗呢?都是什么样?谢谢邀请。
清明节素食,上坟,培土,祭祀,悼念追忆故去的亲人,植树,踏青。庙会是清明节又一个特色,中国很多的地区,在清明节的时候,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庙会活动,主要内容有踩高跷、跳大神、扭秧歌。这些活动也是一种祭奠神明的形式,在我国很多地区流行。清明节习俗里面祭奠祖先是一个很关键的事情,因为我们要在清明节的时候去祖先的墓地进行祭奠,这样才能够表达我们对祖先的哀思,也是对我们亲人的一种思念之情。放风筝是清明节中最有趣的一个环节,这主要是孩子游戏的一种。清明节放风筝的传统,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人们在放风筝的时候许下心愿,风筝飞起来以后,飞得越高,那么心愿达成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清明节的时候很多地区的人讲究吃青团,这种青团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吃青团在隋唐之际就已经开始了,所以清明节的时候,大家可以尝尝鲜,回顾一下老传统。任何一个节日都有不同习俗,清明节的时候也是如此,踏青就是清明节的一个传统。中国很早的时候就拥有着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清明节踏青就是这样一种理念的延续。清明节这一天必须在太阳下山之前马上回家,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因为清明节的时候传统的观念是这一天晚上是神明们在出入,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回避,这样才能够显示出我们的虔诚!
清明节是我国的重要节日,我们家乡清明节总共是三天节日,即清明的前两天就开始,至清明这天。各家提前就会去给先人扫墓,我们这里是给先人去坟头压纸,清明压一层纸,十月初一压两层纸。各家都会蒸饽饽鸡,也就是一种面食,然后经巧妇的手揉成跟小鸡形状,非常好看!蒸熟后很多小孩都喜欢拿着玩够了再吃!然后就是煮麦米,巧妇们提前好多天就要去石臼里面去捣碎麦米,和玉米,高梁之类的谷物,然后放在一起煮。香甜可口非常好吃!清明这天早上,每家都会吃鸡蛋或鸭蛋,鹅蛋,然后吃饽饽鸡,加麦米。
二月二,龙抬头,每年的二月初二,家家户户都会炒黄豆,说是炒老婆虫~(一种潮湿地方会出现的虫子),还要拿锅底草灰撒在房前屋后,说是为了防虫子,蛇跑进院子里,拿棍子顺着池塘边,边走边敲,这样青蛙🐸,赖瓜子就不会呱呱呱的叫的吵人了。
二月二,那天,很多人都会去理发,因为正月不理发(正月理发死舅舅),二月二龙抬头这天理发寓意好。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二月二习俗,和你们那里一样吗?
谢邀
清明节就要到了,中国都有什么传统习俗呢?都是什么样?
清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而清明节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祭拜亲人的日子。主要是祭拜、扫墓、踏青、插柳、放风筝。
一、祭拜,从很久的古代开始,就有了\祭拜祖先的规矩,一直流传至今。据说祭拜的时侯,要择阳避阴,避免阴气缠身。
二、扫墓,拔去周边的野草,扫去上面的灰尘。庄重的对逝者三鞠躬,默哀三分钟。献上鲜花。
三、踏青,脱过了厚厚的棉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这时的草也绿了,树发芽了,桃花,杏花,梨花都开了,约上几个朋友,放松一下心情。
四、插柳,杨柳已经发芽,插柳也是很普遍的习俗。折几枝柳条,孩子们做花环,做哨,也是一道很美的风景。
五、放风筝,放风筝也是人们喜爱的一项活动,每逢清明节,人们在广场,田野,放着各种造型,各种颜色的风筝。寓意把烦恼放走。
还有好多习俗,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习俗。
中国传统节在我看来有,清明,端午,中秋,春节,最是值得一提。
清明很快到了,先说清明,清明本来是一个节气,隋唐以前,农历三月间带有祭祀意味的节日,其实是上巳和寒食。上巳就是三月的第一个巳日,魏晋以后固定为三月三。一般在上巳这天去河边举行袚禊仪式,即在水里洗澡,驱除旧的一年里的秽气。《论语》所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实说的就是这个事情。到后来,就不去洗澡了,而是在河边聚会,也就是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的“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除了袚禊之外,上巳还有招魂的习俗,即在野外召唤祖先和亲人的魂魄。清明这天在中国尤为的重要,不论身在何处通常都会回去祭祖,即使不能回去,也会买些纸钱来烧祭先人,所以国家对清明也有明正言顺的假期。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中秋是大家最熟悉的,中秋节是后羿因为思念嫦娥,在院子里供奉月亮,因为他知道,嫦娥在上面,思念之情无以表达,所以才用供奉来表达自己思念之情。而百姓视后羿为神,所以大家都纷纷摆桌供奉,就这样被传了下来。
春节就非常熟悉了,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又叫“过年”是我国最热闹,也是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按照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庆祝活动可以从除夕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在这一天,大家穿新衣、贴春联、挂花灯、点篝火邻居朋友之间互相拜年说着吉利话。院子里的灯要亮一整个晚上,到处灯火辉煌。过年,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在这一天家人们欢聚一堂,述说各自生活工作近况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合伙置办晚饭包饺子在饺子里包硬币、一起守岁,给年纪小的发压岁钱。孩子们则是领了红包到处跑着去邻居家拜年拿喜糖,放鞭炮。还记得有一年过春节我去朋友家玩正赶上吃饺子人家饺子里就包了三枚硬币我就吃出来俩,后来就不敢再吃了,这件事被朋友嬉笑了好久。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农历正月十五的晚上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在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灯展等庆祝活动。有舞龙舞狮,踩高跷,敲锣打鼓的游行活动好不热闹。大街上张灯结彩路旁卖各种玩具衣物小吃工具。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听说四川自贡的灯展最漂亮,世界上都有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话大家都不会陌生。清明节又叫“寒食节、“鬼节”、“踏青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割肉奉君王”的名士介子推的。在这一天民间多祭祖扫墓、植树、郊游、放风筝等活动。
端午节又称“重阳节”、“重五”、“端阳”,农历五月初五。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今天的端午节习俗确与历史上的屈原有关。在这一天人们会打扫庭院、吃粽子。会在大清早在外头采一把艾草插在家里的大门上,记得小时候在这天母亲总会用五色丝线编成的细绳,早早给我和妹妹手腕脚腕绑好并在脖子那挂上亲手绣制的各种精美香包,等着用筷子沾上的雄黄酒点过耳朵后就可以出去玩了,记得香包的药草味会停留很久。南方这个时候会举行各种龙舟竞赛来纪念屈原。
七夕又叫“乞巧节”、“女儿节”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在这一天民间会比赛织布,穿针引线,看谁心灵手巧当然了也会安排各种相亲活动。
农历的八月十五,因为时间在一年秋季的中间故名“中秋节”、“团圆节”。在这天人们会特意在院子里放张桌子,上边摆放一些西瓜水果和干果,一家人围坐一旁赏月、祭月、吃月饼。人们仰望着如盘子大的明月期盼着家人团聚,离家在外的也借此寄托对家人和故土的思念。忘了说一句月饼我还是最喜欢吃五仁的。
农历的九月初九是传统节日里的“重阳节”,也被人戏称为“老人节”在这一天老人们会一起赏菊、登高、喝重逢酒、吃米糕。
“冬至”在这一天北方多会宰羊吃饺子,而南方会吃米团、长线面等。
腊八节又叫“成道节”。严格来说是属于佛教的节日,随着时间的发展慢慢的流传于民间,并被保留到现在。这一天家家都有腊八粥的香味飘荡,腊八粥的选材上最常见的有各种米然后加上核桃、花生、瓜子、葡萄干、莲子等一起熬煮,想想就流口水。
“除夕”一年之中的最后一天,人们辞旧迎新,阖家团圆高高兴兴的准备着过大年。身处外地的也会尽量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团聚。
期待和更多朋友交流互相提高赞同的朋友点个赞吧,有想法的点关注下方评论我会第一时间回复,谢谢阅读!
谢大圣邀。说清明清明到。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脉脉相承,每到清明到处都在以各种形式搞踏青、扫墓等祭祀活动,以悼念追思已故亲人,游人如织,络绎不绝。由于各地风土人情各异,祭祀方式内容也不尽相同,无外乎是踏青郊游、庙会社火、采蒿放鸢、秧歌高跷……有的地方还在中元节(俗称鬼节)插柳、植树等,总之,纪念先人,祈福平安。随着国家殡葬殡仪制度的改革,移风易俗,不少地方的有识之士,破除封建迷信和旧礼习俗,亲人去世不在入棺土葬,而兴起火葬、海葬、树葬等新风……网上朋友的观点和评论都很有见地和特色,我就不在累赘了。但愿逝者安息,国家安定,家庭安宁,百姓幸福!
清明传统习俗有很多,如:扫墓,禁火,踏青,荡秋千,植树,放风筝,插柳,斗鸡等。传说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在大门前撒一条灰线,传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清明节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
谢谢邀请。
古代清明节主要是踏青、郊游,采艾蒿、野菜、放风筝……不是上坟祭祖。
上坟祭祖是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
现代许多人们不知道中元节了,把在中元节上坟祭祖的事,在清明节顺便就捎带着完成了。省事了。
好像前些年有些中华民俗专家曾呼吁人们过中元节,并正式放假一天。但和者少,再说,若多放假政府多支出,老板少赚钱。
等到中元节又被韩国人抢了去,抢到联合国申遗,中国人方知中元节是自家的文化财产了,又去使劲儿地“喷"韩国人了。
你认为最有年味的场景和话题有哪些
农村平时你是见不到很多人在一起的,当你看到这一群,那一群穿着干净整齐的衣服,脸上带着微笑,七嘴八舌议论着各种话题的人们时,小孩们穿着崭新的花衣,拿着各式的玩具,追逐戏闹着,旁边还时不时传来噼啪的鞭炮声,这就是过年了,我们农村人迎接新年特有的场景。至于说话题那可多了,什么你家割多少猪肉,我家买多少牛肉,他家杀了几支鸡,张三家买了多少鱼等等等等。还有今天你去亲戚家给你准备了多少菜,几个人喝了几瓶酒啊,喝的什么酒啊,这些都是我们这过年时的话题。总之农村过年时的场景和话题很多很多,表现出村里风俗和人们的纯朴。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不能丢丢掉传统。现在日韩都在申遗,如果中国丢掉了传统的文化和节日。那是太遗憾了。节日里贴个吊钱。贴个对联。放放鞭炮,看看焰火。爆竹一响,一岁除。爆竹一响辞旧岁。放爆竹是传统文化。是辞旧迎新。震鬼妖。迎来新的气象。春节的喜庆。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盒子团团转。是团聚的日子。一年在外。打拼。到春节了,团聚团聚。向长辈拜年。所以春节不能丢了,老传统。
为什么说没有老年味了?因为。五六十年代四五十年代经济匮乏。每年就到年吃点好的。蒸馒头。蒸年糕。来年年年高。现在吃的好了。经济富饶了。更不能丢掉老传统的节日。愚人之见。不当之处,指正。
从腊月二十几就开始,打扫卫生,洗洗刷刷,购买年货,蒸馒头蒸年糕豆包,走油炸丸子,挂红灯,贴对联,三十傍晚上坟,回来后接神,放鞭炮,一边喝酒吃团圆饭一边看春晚,十二点放烟花爆竹吃饺子迎接新年。初一起早换新衣上亲明好友家拜年,初二晚上吃完饺送神,这就是大连地区过年的节奏。当然,虽然形式和仪式没有多大变化,但是,内容早已今非昔比了。
过去过年就蒸馒头豆包而言,就要蒸四.五锅,放在屋外的大缸中保存,能吃到正月十五。过去平日粗粮,只能昐到过年才能吃到白面馒头和豆包什么的。最难忘还是放小鞭,大人们一人才给买一百响的,红色的包装纸,黑色的印刷大字。小心翼翼的一个个拆下装在衣服兜里,点一个往头上使劲扔呀!小鞭在头上炸响,瞬间爆出一个黄色小星火把我们带到了大年三十那神秘的夜色中啦!这年味怕是永远的失去了!
谢邀。
今天的问题是“你认为最有年味的场景与话题有哪些?”
最近这类问题很多,都是围绕年味展开的,像是一首歌词中唱到的那样:“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
好看的舞蹈送来天天的欢腾,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日子,生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这就是我印象中典型的年味场景:
在亿万双期盼的目光注视中,无数乡亲兴高采烈地团团围拢起扭着熟悉的秧歌,踩着高跷,红红火火的大小灯笼布满大街小巷,各种庙会上拥满了身着花花绿绿喜庆民族服饰的人流,高声叫买、奋力杂耍的商贩与艺人,形形色色别具特色的民俗风情表演,家家户户忙碌的年货采购与准备活动,奔赴在归乡途中川流不息的各种车队与铁路、公路、航空乘客大军等等,共同汇成一道独具时代特色的巨幅中国年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