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最近去日本旅游的人急剧减少
就和当初土豪到香港狂购物一样,现在哪里都有的买了,也没啥稀奇的了,互联网代购货真价实也方便,另外谁出不了国一点小钱就行,你能去别人一样也可以去,以往出国晒图现在看来变得像小丑,所以有点钱后的浮躁人越来越少。证明中国🇨🇳人真的不尽物质富有了精神也在逐步充实了。
日本入境游4月份几乎归零,降幅达99%,中国游客仅200人
据日本观光局5月20日公布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日本4月份只接待了大约2900名外国游客,相比较去年,降幅达到惊人的99.99%!中国是日本最大的游客来源,4月份仅有200名游客!
近期,日本炒作"把产业链搬回日本",及在"台方与世卫组织"发出错误的信号,如果它真的要得罪中国,那么日本的中国游客数量,也很可能会永远定格在目前这个数量!
一、疫情影响,日本入境游几乎归零
在日本观光局的官方网站上,现在依然还挂着"聚焦东京:2020"——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综合旅行指南,占据满幅页面的巨大宣传网页。
日本观光局不合时宜的宣传
众所周知,东京奥运会已经因为新冠疫情,延期到明年举行,但日本观光局网站却不愿撤下这个早就无人关注、不合时宜的网页。
也许就是出于一种不甘心吧,旅游业已逐渐成为了日本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而东京奥运会,本可以让今年的日本的旅游业,赚得盆满钵满。
新冠疫情之下,日本的入境游几乎归零,据日本政府观光局(JNTO)5月20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仅有2900名外国人访日,较去年同期下跌了99.9%,是自1964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就在之前的3月份,尚有近19.4万外国人访日。
近年来,日本入境游的主力是中国游客,4月份却仅有200人访日,而去年同期是72.6万人。中国游客数量占到访日游客总数的三分之一,消费占总体40%左右。2018年,有800多万名中国游客访日,消费了1.545万亿日元(约合987亿元人民币)。
2012年末,日本首相安倍确立了"观光立国"的国策。7年后,日本的入境游客数翻了3倍。因为东京奥运会,日本曾预计今年的游客数将达到4000万人次,但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之下,日本的旅游业瞬间坠入了"冰狱"。
萧条的东京商业街
大国之巅认为,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全球各国的旅游业都在经历着"业界寒冬"。但与他国不同,日本前期为奥运会投入了十数万亿巨资,对今年游客数量预期很大。奥运会延期让日本的巨额投入统统打了水漂,再加上没有进项,它比别国旅游业损失要大得多!
2018年秋,日本首相安倍访华,之后两国关系迅速升温,赴日旅游成为近年的热门项目。但近期日本对华态度有转变,如果因此而得罪中国,那么中国人的赴日旅游热情也将随之降低。
2018年800万名中国旅客访日的记录,很可能将成为"绝唱"!
悟空,为师赞你!这个问题问的好,只是答案,作为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心底都有自己的回答,所以不必再答,因为个人观点,代表不了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想法。最后我想说,钓鱼岛是中国的🇨🇳,军国主义必将失败,日本侵略扩张的野心,仅仅只能成为他们的梦,也终将成为噩梦,在世界历史上,被打上耻辱的烙印!
这说明我大中华还是一个有血性的民族,日本这货这几年折腾得这么厉害,国人就应该拒绝日货、拒绝日游,谈合作是高层的事,下面的事就应该自发去做,不要等到二国打战时再去临时抵制,那就晚了。
反问题主抛出此题目的目的是否真想知道答案,看了以下回答,除愤青偏激观点外无营养知识。如过真想知道比类型答案,楼主可以搜索天猫国际双十一品类销售榜单,从经济学角度可以给你满意答案。
韩日贸易争端首次会晤,日本为啥不甩韩国
谢邀。
韩日演变成贸易争端,饱含了政治因素。这次争端不是单边与多边的碰撞,也不是逆全球化浪潮推动的结果。是日本报复韩国“不守信用”的惩罚,但是,日本否认这一指控。日本给出的理由:鉴于韩国反日加剧,日本对韩出口的三种材料可以制造战斗机丶雷达等进攻性武器,继续对韩出口,有损日本安全。
7月11日,文在寅在青瓦台主持召开三星丶LG、SK、现代汽车在内的三十多家企业总裁会议,作出“官民应急机制",研究制定长短期应对措施。这个会议道出了韩国要求美国从中调停的失败,也侧射出日本对韩“制裁"的决心。
韩国与日本因二战积怨甚深。2005年,韩国公布了《日韩请求协定》的内容,所谓请求协定即是日本向韩国作出的“战争赔偿费“协定,在美国的斡旋下,日韩签订了这一协定。其中有韩国向日本提出在二战中日本征用韩国103.3万劳工补偿3.64亿美元的要求。最终谈判结果:日本同意提供3亿美元的无偿援助;3亿美元的商业贷款;2忆美元的有偿援助;“一次性解决"劳工索赔问题和战争赔偿问题,加强韩日“经济合作"。
2012年,韩闺最高法院首次裁定劳工“个人索赔权^并未消失,《日韩请求协定》并未包涵“劳工精神损失索赔"赔偿问题,判定日本有关公司对4名韩国起诉劳工,每人赔偿1亿韩元(约合60万人民币)的精神损失费。日本拒不接受这一判决,认为“一切战争问题“已经一次解决完成了。日本害怕因承认判决,还会滋生出“慰安妇"和其他有关战争赔偿问题。
日本政府代表多次与韩国协商建议撤案未果,才导致日韩关系的进一步恶化,直至日本政府禁止企业对韩国三种关键材料的出口。
日韩贸易往来关系,一旦受损,双方都会产生损失,相对韩国来说,损失会更大,因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替代进口材料,韩国的多个大型企业和相关产业都会影响产值。但是,日韩经贸关系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关系,这是日本不能完全甩掉韩国的原因。
谢谢阅读关注点赞,期待你来赐评!
2019年7月14日N:63
一般舆论归咎于韩国劳工赔偿问题,认为韩国现今总统不承认上届总统与日本达成的赔偿协议,韩政府提出更多要求。这应该是因素之一,但纠结于日本人内心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曾经风靡全球的半导体电子产业,市场逐渐被韩国三星.LG所排挤,日本好几家惹名品牌,诸如:索尼.三洋.东芝.乐声等式微,日落西山,或被收购。面对韩国企业崛起,心理状态可想象。现今美国特朗普搞单边主义,不断使用贸易保护制裁。在这样的一种国际环境下,日本借势报复韩国。对于内存芯片来说,挤压韩国企业,也有利于美国的芯片企业,所以美国也不大多会介入日韩纷争。
事实上,日本政府9日己经拒绝了韩国方面的谈判提议,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世耕弘成9日结束内阁会议后告诉媒体记者:“(限制对韩出口)不可谈,我们不打算撤回(管制措施)。”但是还是参加了12日韩日关于出口管控的会谈,按照日方对记者表示,“只是为确认事实,而非与韩方(带有谈判性质)的磋商”。也就是说,应韩国政府要求,日本政府将对实施出口管制的目的和过程进行说明。
不管怎么说,就韩日贸易纷争问题双方代表依然见了面,那么日本为什么不甩韩国或者说拒绝任何形式的会晤呢?
首先,日本确实应该进行说明,7月1日宣布并7月4日开始实施对出口韩国的3种半导体材料进行管制,媒体一致报道是由于二战劳工赔偿案,韩国总统文在寅8日也认定日方举措出于政治意图,为报复韩国法院判处日企赔偿二战遭强征的韩国劳工。而日本却否认“报复”,说限制出口旨在优化出口管控。日本政府官员说,限制出口的材料可以用于制造战斗机、雷达和化学武器,收紧对韩出口是因为缺乏信任并担忧国家安全。日本前后表态不一,韩国政府不清楚到底什么原因日本要进行制裁?当然日本政府需要出面予以说明。
其次,韩国与日本的贸易逆差达到240.8亿美元,主要涉及到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光学仪器和精密仪器;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生产设备、电子设备芯片和控制器等领域。这些领域的贸易逆差都是不可替代的技术差距,日本声称可能进行第二轮、第三轮和第四轮制裁,那么发生了什么情况才会导致上述制裁?如果日本不分青红皂白就想“摧垮”韩国经济,这可不是什么贸易纷争,而是上升到民族产业和国家安全的境地,这会导致国家的全面对立和对抗。伊朗局势如此紧张,都不排除谈判的可能,日本就会自恃掌握核心材料甩开韩国拒绝任何形式的谈判?到时不是日本认为韩日信任崩塌,自己的信任就出现问题了。
再次,既然不是二战劳工赔偿案,是朝鲜问题,甚至安倍直接指出韩国应该制裁朝鲜,为什么要以“劳工”为借口?这意义就变了。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调整,是不受外界因素约束的。安倍的作法有些特朗普的“味道”,或许安倍认为韩国的政策不符合日本的战略利益;或许日本认为韩国是盟友就不该这么做。但是通过制裁手段迫使韩国改变对朝政策就显得有些霸道和“龌龊”了。再者,文在寅的对朝缓和政策,是符合特朗普的意愿,也就是说特朗普废除奥巴马对朝强硬政策,主张通过和平对话解决朝鲜核问题。如果安倍做过了“火”,美国出面日本还能回避的了?只不过是现在出面为时尚早。近日韩国外长康京和与美国国务卿蓬佩奥通电话,蓬佩奥己经表示要继续深化美日韩同盟,况且三星、LG和SK都是美国控股。如果利益造成重大伤害,美国会置之不理?
冷战时美国同时扶持韩日两个盟友,并且都有美国驻军,至今对美国的战略利益至关重要,也就是说美国绝不会允许韩日之间关系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或许美国想通过日本敲打一下文在寅的民族主义,到了关键时候美国自然就会出面了,从而获得好处。
总之,韩日都是美国盟友,有美国在,日本是甩不开韩国的。
韩日这次陷入死结,出手一招制敌的是日本,但是整个事件的挑起者却是韩国。
日本在二战问题上的死不认错,激起亚洲人神共愤,但是日本并非完全不知悔改,在过去,凡是涉及到韩日历史争议问题,日本都是采取比较克制的态度,以口水战居多,日本一般没有采取过具体的反制措施。在技术管制方面,日本对韩国也是宽松的。韩日贸易争端首次会晤无果
12日韩日举行了首次关于出口管控的会谈,韩国本以为问题会有转机,没想到这次会晤,日方仅仅派出了两名科长级代表,双方见面全程无笑容,无握手,日方仅仅就关于出口管控进行了技术性说明,以及如何执行出口管控,其他什么都没说。
15日,韩国总统文在寅第三次向日本喊话,称日本政府采取的措施将会给日本经济带来重大损失!这已经是文在寅第三次公开向日本释放强硬信息,同时全韩国2400多家超市联合表示将停售日货、抵制日货。
日本仅仅答复到,他说的不是事实。
真正是人狠话不多,日本为什么要死磕韩国?
日本被韩国的极端民族主义逼到退无可退
韩国前总统朴槿惠和日本签署了《韩日慰安妇协议》,条约中有不可逆,不可撤销条款,为此日本还在韩国注资100亿成立了慰安妇基金会,应该说这些构成了韩日在处理二战问题的法律框架和措施。
靠煽动极端民族主义起家的文在寅上台后,青瓦台就推翻了该条约,尽管该条约规定了不可逆,不可撤销条款。同时撤销了慰安妇基金会,改变了过去的法理框架和法律救援手段。
因此韩国法院正是基于政府已经推翻了《慰安妇协议》这一法理基础,三次作出要求对日企进行拍卖以对劳工进行赔偿的决定。这一判决已经严重影响了日企在韩的经营,使日资在韩国陷入了被追杀,且无法理依托,无法律救援的窘境。
这一系列判决已经动摇了日韩两国外交基础的《1965年日韩请求权决定》,日韩关系已经进入无约可循的混乱局面。事实上如果日本任由韩国反复随意操弄反日情绪,日企只有被迫全面撤出韩国市场。所以在这一事件中,日本企业界是高度团结并支持安倍政府的,日本不反制就在韩国无立身之地。
韩国是不是做错了
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爆发,韩国的出口主要目的地就是东南亚,韩国受到冲击最大,韩元出现暴贬,韩国国民团结一心,在街头自发捐献的黄金首饰堆起了一座座小山,当时震惊了全世界。韩国成为率先稳住货币的国家,还赢得了经济复苏的先机。
民族团结,民族凝心聚力是好事,但是过分操弄这张牌,把他当成无所不能的利器,任意施为,有可能就会搬起石头砸自己,因为恰好日本真的是一块很硬的石头。
如何评价铃木汽车退出中国市场,其原因和症结到底在哪里
首先铃木目前还没有退出中国市场,但和昌河已经分家,如果还按照目前的方向发展下去,长安就是下一个昌河。铃木边缘化的原因很多,但是看的见的原因无一不说是产品更新慢,产品设计不跟形势。具体为什么这样没有人能说清楚,毕竟外行人都看的见的问题铃木不可能不知道,一个品牌要想在大众心目中达到走到出去,有优势,买的人觉得不掉身价就目前而言铃木要做的还有很多,总的而言,铃木还是没能揣磨出中国人的想法,照这样发展下去,别说中国市场,即使印度市场将来也一样,个人认为铃木要做的是急样提升品牌,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因为市场已经边缘化,这就留给铃木公司去解决吧,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本人用的就是铃木锋驭。
60秒懂车回答你的汽车问题。
这种事件自古有之,以前我遍大江南北的标致505退出中国,后来标致又在中国合资生产,也卖得风生水起。
这件事说明铃木的销售策略,不符合现阶段,中国人对车的理解,有时候商业行为的太超前,也是失败的一个必然因素。
我觉得铃木的主要问题在于,他的造车理念的是,对成熟发达国家,人们对车的概念比较成熟,那么这个细分市场的比较大,因为人们越有钱,就会觉得车也是代步工具,只要能满足基本代步需求,车越便宜越省油,就应该卖得更好,而铃木往往秉承着,这种理念。
但是中国人现阶段的消费理念是,车越大玩越漂亮,越能彰显身份,越想去买,造成和中国人的观念的严重脱节,所以说呢,铃木有一贯坚持自己的风格,所以这几年在中国吗?就遭受了惨败。
当然,刚才阐述的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国内的两个品牌的经销商也是比较坑爹的,这个昌河公司国产的任何一块平板车卖都不咋滴,而且长安的人们已经造出了哥窑,就是百年……毁于长安。
在偶像大众活得风生水起,就是因为消费者喜欢什么他就做什么,而不是专注于做好车,各种简配,然后在外观上增配,这样欺骗消费者呢,最终呢,过上5到10年,人们也不会再买大众了,所以呢,做厂家的应该既兼顾消费者的,感官,又要最终兼顾消费者的利益。所以我觉得铃木的这个离开呢是一个阶段性的,也是国人的一种悲哀,以后我们可能是在想买到又便宜又好的车,又少了一个选择
所以我觉得这个经销商的不给力是一家死这个铃木在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吧,我觉得主要是两个原因,具体你怎么看,如果同意我就点赞吧。
想了解更多汽车专业知识加我关注
小编在合作开发一款,能够让车十分钟噪音降低,就有15%的技术,想了解,更多的可以看我的视频
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均消费水平呈上升态势,几乎家家都有小汽车。但不可否认的是,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汽车市场被很多国外汽车巨头所占领。曾经,日系汽车的投资比重为37.3%,占据了我国汽车市场的三成,大街上跑的基本都是日系汽车,它们的汽车相比较于欧美价格更加便宜,质量又比我国汽车好,拥有性价比高的优势,一时间风头无人能及。
但近些年,国产汽车异军突起,不仅占领了大量国内市场,甚至还走出了国门,再加上我国汽车市场的饱和,日系汽车这两年逐渐日落西山,占据我国汽车市场的份额也大大缩水。3年间营业额就暴跌了42%。面对这种情况,很多日企都打算撤出我国市场,首先从我国撤出的就是昌河铃木。
昌河铃木可以说是日本汽车行业的巨头企业了,自1933年进驻我国汽车市场之后,在2011年销量达到22万,是最辉煌的时候,从那之后,销量便一路下滑,去年一整年的销量才为86513辆,同比减少了26%,当年就亏损了8482万元。这次它们撤出我国,也因为近些年我国大力扶持国内汽车产业,支持它们积极走出去,像比亚迪的纯电动大客车已经连续4年稳居全球销量第一,成功打入欧美、日、韩等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成为中国汽车的代表。
其实,昌河铃木在我国市场的没落早有预兆,现在是全球经济化的时代,并且国产车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已经越来越看不上日本针对我中低端市场制造的汽车了,这种汽车的车骨基本都是焊接而成,遇到猛烈的撞击车体会直接散架,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车祸死亡率,因此,有网友表示:干的漂亮,反正我们也看不上日本车。
铃木退出天朝市场是很正常的~因为这货根本就没有重视天朝市场。
不重视天朝市场有很多原因,一是天朝市场的喜好跟自己擅长的车型起了冲突。
二是印度市场已经可以躺着赚钱了又何必去天朝市场辛苦搬砖呢?
资本的追求都是尽可能小投入大回报,例如印度。而天朝市场明显不符合这个追求,不符合就算了,还一直亏…
铃木在天朝混的不好很大的原因是车型不符合天朝人民的喜好。
曾经铃木在天朝也流行过一段时间,能用少数的钱就可以让很多人园自己的汽车梦,所以铃木那时留下了很不错的口碑。
近些年天朝人民有钱了,所以小车这些都看不上都追求大,漂亮,配置高,有面子等等,这些都跟擅长小车的铃木起了冲突,说白了就是铃木不擅长这些。
所以铃木在天朝的销量一跌再跌。
而印度那边现在才发展到了天朝二十年前的水平,小车正流行,正好是铃木擅长的,这钱赚的不要太容易。
除了产品不适合天朝市场外铃木也没想过要自救。
这才是铃木在天朝市场扑街的重点。
现在主流的合资品牌大多都针对了天朝市场推出了便宜又大的特供车,例如本田的凌派,福特的福睿斯,雪佛兰的赛欧这些便宜又大的车型。
而铃木呢?
没有。
相信历史不会忘记这家陪伴了国人20多年的中日合资汽车品牌。
铃木汽车与中国市场结缘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向神舟大地,中国汽车工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内车厂纷纷引进铃木公司的技术,在全国各地生产铃木血统的微型厢式车和微型卡车。
(以铃木Carry为原型的长安微型载重汽车)
(风靡一时的昌河小面原型也是铃木Carry) 为了适应90年代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铃木将奥拓带到了中国市场。从标准版到都市贝贝,再到快乐王子,长安铃木奥拓凭借经济省油、结实耐用的特点赢得了国内消费者的青睐。奥拓不仅使长安铃木迅速占领了国内家轿市场,也成为很多中国家庭的第一辆汽车。
在那个一辆普桑都卖20多万的年代,售价只需7万多的奥拓已经是许多普通百姓家庭的实惠之选。当然,随着汽车的普及、成本的下降,奥拓越卖越便宜,圆了无数人拥有一辆汽车的梦想。据统计,国产第一代奥拓在15年的销售周期里,累计销量超过了50万辆。
铃木看准时机连续投入了羚羊、雨燕、天语sx4、北斗星等车型,在汽车迅速普及的新世纪前十年,铃木毫无疑问是成功的。当然,这个成功也为后来失败埋下了伏笔。长安铃木2011年实现突飞猛进,全年销量突破22万辆,而这也是其最辉煌的时刻,此后由盛转衰,开始走下坡路。由于品牌竞争力不足,加之缺乏新品投入,从2012年-2017年, 铃木最近几年一直在走下坡,他们似乎对中国市场的调研出了不少问题,包括市场敏锐度低、产品研发不给力,产品宣传呆滞等。
铃木近日确实与昌河铃木解除了合作关系,据了解也有停止在中国境内的主要本地化生产活动的预案,不过长安铃木之前否认了传闻,最终结果如何只能拭目以待了。其实这样的结果并不令人意外,铃木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每况愈下,现在连三线合资品牌的身份都颇为勉强,实在是令人惋惜。
其实之所以有今天的结果,不难想象,甚至是注定的,至于为什么,无外乎以下几点原因:
1、铃木公司“以小为美”的造车理念或者说造车原则是导致失败的关键原因,在中国消费者无论南北还是东部西部,绝大部分都对大空间有一种谜一般的追求,这可能跟辽阔的疆域有关,铃木来自国土狭小的日本可以理解,但是丰田本田日产的做法就值得铃木学习,在中美俄等国家大多主销大尺寸车型。
2、铃木汽车好像就从来没有重视过中国市场,很少见到铃木有什么全球首发车型或者全新技术率先投放到中国市场,比如至今进口的超级维特拉还在用4AT变速箱。另外,奇慢无比的车型更新换代已经严重脱离市场主流需求,逐渐边缘化。
3、品牌影响力弱,旗下车型市场存在感差,营销投入少,推广基本没效果,这就是铃木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现状,在人们印象中,铃木好像真没什么人尽皆知的拳头产品,也没什么耳熟能详的独门技术,很多人除了知道当年火热过的铃木奥拓,对于这个品牌基本无感了。
4、铃木汽车虽然在中国市场混的差,但是在南亚(印度为主)、东南亚以及南美洲的日子过得还是相当滋润的,与其在中国这个有史以来竞争最激烈的汽车市场混战,还不如另辟蹊径抢占蓝海市场,这也是铃木比较明智的选择。
综上:虽然铃木公司即将转移主要精力,但是好像并没有彻底退出中国市场的意思,这也是个好消息,毕竟像吉姆尼和维特拉等车型还是比较不错的,个性十足,中国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也在变化,个性化也越来越明显。
大家好,我是乐见花,很高兴可以和大家一起来聊聊汽车。
铃木汽车是最早进入国内的日系品牌,甚至没有之一!早期我们的所有微型面包车,其原型车无一例外都来自于铃木汽车。像早期的长安微面,五菱微面,哈飞微面等等。可以说,铃木汽车为我国早期的汽车发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汽车市场的消费升级。铃木汽车这个以生产小型车和微型面包车为主的企业,逐渐跟不上中国国内的汽车市场的节奏。近十年以来,铃木在国内的两个合资企业,销量都在不断的下降!这使得铃木汽车在中国国内举步维艰。
虽然在中国汽车市场当中,铃木这几年也推出了一些新车型,比如铃木的骁途,铃木维特拉!但是这些车型无一例外都属于中小型车。在中国用户以大为美的审美趋势下,铃木占不到半点便宜。而新投产的车型都来自于长安铃木,另一家昌河铃木新车型却是停车停滞的状态。仍然是老三样,北斗星5x和铃木利亚纳!这些车型都已经超过十年时间没有进行换代。
而这样的结果,最终导致了前几天昌河铃木终于经营办不下去了!就在前几天,铃木汽车决定从昌河铃木撤资,自此,昌河铃木将不复存在,铃木在国内的合资企业只剩下长安铃木一家。而另一边厢,长安铃木的日子其实也不太好过。除了这两年新投产的小型SUV车型,铃木骁途和铃木维特拉之外,其他车型也超过十年没有进行大的更新换代。车型严重落后于时代,销量也在日渐萎缩!似乎铃木真的是玩不下去啦。这和铃木在印度的情况刚好相反!在印度汽车市场,铃木混的是风生水起,在印度铃木是卖的最火的外国品牌!
但至于铃木是否正在跟长安汽车进行撤之前的谈判,那就不得而知啦。但总结起来,铃木之所以要从中国汽车市场上撤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所在就是铃木汽车近十年以来销量一直在下降通道当中。铃木这个中小车型为主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确实有些水土不服!但又是什么原因导致铃木汽车近十年以来的销量在不断下滑呢?是不是以生产小型车为主的企业就无法在国内市场当中立足呢?其实未必!更主要的原因是,铃木汽车近十年以来旗下的车型几乎没有进行像样的更新换代!现在的雨燕,天语,还是十年前的样子!在其他外资品牌两年一小改四五年一大踩的趋势下,铃木这种慢半拍的节奏完全适应不了国内市场的变化。恐怕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其实还真由于对国内的研究不够深。这和当年NEC、松下等手机品牌相继推出国内市场,有着极其相似的感觉。况且,在SUV领域中,铃木还真的没有其他车企那样,能够有拿的出手的车型来供应市场
壹车热评,100%原创,谢绝搬运!
壹车热评觉得铃木退出中国市场,这件事情恐怕迟早会发生。
长安与铃木之间的合作关系将到2023年结束,以目前铃木在全球的市场占比来看,日本和印度才是它的主战场。而在中国,铃木近十年都几乎是以一种半死不活的姿态存在着。
你要是觉得铃木没有辉煌过,那就大错特错了。想当年的奥拓、羚羊、北斗星、乃至挂着铃木标志的面包车,无不都曾红遍大江南北,而且铃木还有一款被越野爱好者十分推崇的“神车”……吉姆尼。
当年也就只有铃木能让大众喊出:DAS AUTO(打死奥拓)的口号。
但曾经的辉煌不代表未来的繁荣,在经历过巅峰之后,铃木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却越来越小了。在中国人越来越多变的购车需求面前,铃木的发展严重滞后了。
时至今日,铃木在最为火爆的SUV领域竟然只有锋驭、维特拉和骁途在参与竞争。但在这三款车中除了维特拉还有些知名度以外,锋驭已经停产,在换了个壳后变成骁途,哪怕是吉姆尼也无法撑起铃木的大旗。
而在轿车方面铃木也是出于绝对弱势的地位,甚至还不如一些国产车型。
近几年长安铃木虽屡被传出将退出市场的消息,但壹车热评觉得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虽然长安铃木在今年4月发布了官方消息,进行了所谓的澄清,但在惨淡的销量数据面前,铃木没有任何可以傲娇的资本。
据统计,今年一季度长安铃木只卖出了1.3万台车,平均每个月刚过4千的销量,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传统合资品牌应有的表现。
从铃木近几年推出新车的速度,以及对自身品牌形象的宣传力度来看,铃木似乎已经从心里开始着手放弃中国市场了。
曾经以“精品小型车”打下一片天的铃木,未能抓住时代的更迭,壹车热评认为铃木甚至都未能嗅出市场在未来某个时间段的发展趋势。
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这瞬息万变的潮流之中,唯有“变”才是生存之根本,显然铃木没有做到这一点。
目前铃木与长安还有5年的合作时间,而退市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中间涉及到非常繁琐的程序,没有谁会傻到在这种情况下主动提出要撤走。
虽然铃木退出中国市场并不是马上就会发生的事情,但铃木被市场边缘化,这却是个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