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日本公开宣布:工作时间上四休三,效率反而提高39.9%,你怎么看
就在我们中国普遍实行996的时候,日本微软却准备实行一条新的工作制度——上4休3。什么是996?早晨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上6天。什么是上4休3?周一到周四为工作日,周五周六,周日为休息日。
2019年4月22日,日本微软公司正式宣布,从2019年8月开始,微软公司2000多名正式员工上班与作息时间再次做大幅度调整。
为了创造一种能让员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比较灵活的工作方式,日本微软公司对待正式员工从此实行“上四天休三天”的新工作制度。
也就是说,一周7天,上班时间为4天,休息时间为三天。而据报道宣称,不仅是员工工作日减少,还有连带福利。每个正式员工都会有休假补助,最高可申请1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约6400。
也就是说,这种新制度不仅减轻了员工劳动时长,员工自己还可以申请更多福利,对于员工来说可谓是天上掉下来的大福利包。
日本微软公司实行这个政策几个月之后,对工作制度改革的新成果这几年要公布,改革后的制度带动了劳动生产率,同比去年8月份劳动生产率提高至39.9%。
也就是说,劳动时长的减少,反而刺激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应该如何看待呢?
我个人觉得这是日本微软公司充分发挥了人类自主创新能力的特性,本身微软这种东西就需要有很强的大脑来进行操作。
微软公司主要以创新为核心,进行软件开发,以研发、制造、授权等服务业为主,对于自主创新和操作能力的要求非常高。
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仅仅要求员工大脑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与逻辑性,是根本不够的。因为大脑需要休息,一个人只有精神饱满,大脑才能够很好地运转。
而大脑如果能够得到恰如其分的休息,那么它能够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更具有逻辑性与新颖性。
而微软公司一周只上前4天,周五、周六和周日都是休息时间,给员工以充足的生活闲暇时间。
那么员工就不会局限于在工作室中思考与工作,让员工灵活的安排自己的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不仅使得工作方式得到了改革,同时提高了员工独立自主的挑战能力与自主创新的能力。
一个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光靠延长员工工作时长与加大劳动强度是不可能提高的,只有充分发挥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与创造性,整个企业的生产率才会得到大大提升。
工作天数同比减少25.4%,而实行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劳动生产率提高39.9%就充分证明了,日本的这个新制度在日本实行效率是非常高的。
而根据报道得知,为了收集员工的创新想法以及针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日本微软公司小微30分钟的会议增加了46%。
然而日本微软公司小会议的增加,并没有使公司内部耗电成本增加,反而减少了用电量,而且会议使用的纸张量也在大幅度减少,从而进一步减少了日本微软公司运转的成本。
企业想做大,一定不能让员工吃亏,海底捞给员工住公寓配保姆做出了全国最牛的火锅;华为把99%的股份给了员工自己成了世界第一。企业多给员工发工资发福利,员工肯定会感恩玩命的干。那些整天忽悠员工拿3000块钱的工资干30000块的工作才算人 才的老板,有谁成了真正的大富豪?那些把别人当傻子的人自己才是真正的傻子。
做四休三,从员工的角度看肯定是利大于弊的。为什么呢?上班的时间缩短,工资不变,意味着时薪增加,何乐而不为。
但仔细看了一下原文,这一调整只涉及一部分人,且只持续了八月份一个月,如果试行的久一点,涉及面更广一些,是不是也会有这样的效率?我觉得未必。
这一现象,其实也应该让管理者带来一些反思,究竟如何才能更好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总体的产出更多?一味的996是不是长期更有优势?还是因势而导,顺势而为?
从前阵子搞得沸沸扬扬的996ICU,到现在的做四休三,都在传递一个内容,加班并不是工作的目的,产出才是,我们应当以终为始,从效率的角度去思考方法,而不是为了加班而加班。
微软日本实行做四休三以来,工作效率提升了40%!
在我国IT互联网企业疯狂的推行“996”甚至“9-10-6”的同时,微软日本却在今年八月份开始实行“954”,令所有人震惊的是,微软实行“做四休三”以来,工作效率和销售业绩不仅没有降低,反而大幅度提升。
微软做四休三的初步成果
在不影响带薪年假已经各方面综合待遇的前提下,微软日本进行了“2019年工作与生活选择挑战赛”,挑战赛的主要内容就是微软日本的2300多名员工周五可以不上班。
前几天微软日本正式宣布了这个活动的初步成果。调查结果显示,微软日本员工8月份的工作天数减少了25.4%,电量消耗降低了23.1%,不过整个团队的销售额却同步增长了近40%,开会时间大大减少,不必要的会议也再减少,不到30分钟时间内结束的会议比例增加到了46%,打印纸张消耗降低了58.7%,远程会议比例增加了21%,线上沟通效率提升了超过10%。
从结果来看,确实实现了双赢的结果,微软实现了工作效率的提升,员工得到了更多的休息时间、同时还提升了工作效率。
做四休三和996心态的博弈、OKR和KPI的博弈
做四休三、996本质上是有心态上的博弈的,做四休三的员工可能会想,我要是周一到周四把工作做好,那么我周五可以好好休息。反过来996的员工则往往会想,反正周末我也要加班,我还不如把工作都堆到周五周六来做,于是就出现了磨洋工的现实出现,代码换行的时候是不是要把括号单独换一行。本质上做四休三和996是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一种博弈,而这种博弈本质上带来的影响是双方面的。
传统的KPI和OKR本质上也是一种博弈,而这个博弈的结果也是双赢的,对企业管理者和员工都是双赢的。英特尔CEO安迪•格鲁夫一手创建了这个体系,约翰杜尔将这个体系带进了Google,OKR在Google真正发扬光大,到现在为止,Google、Facebook、Uber、百度、LinkedIn、Twitter、Zynga、字节跳动(今日头条、抖音母公司)都在使用这套体系,这套体系催生了全世界最伟大的互联网公司Google,也造就了全世界成长最快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字节跳动。
互联网行业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行业,互联网就跟艺术行业一样,很多工作都没办法绝对量化,OKR刚好是一个不太关注细节和量化数据、只关注某些特定目标的一套体系。在这个体系下你可以拥有更多的弹性时间,你没必要为单纯的数据负责,你能够获得自主安排的时间也就更多,最终也能作出更多创意性的工作。
1.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在充沛的精神下才能提高效率。目前很多员工虽然在岗,工作时间长,但是效率很低。当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才能更高效的完成工作。2.人性问题,当员工为了能在休息时间不被工作打扰,就会高效率的在工作时间把工作完成。3.休息时间增加,也提高了员工的好感度,也能提高效率。
很高兴能更大家一起探讨这个话题。
其实这个新闻在很久之前就已经曝光过了,但不是以具体时间来说的。确切的说微软在人才待遇上已经突破了时间的模式,真正做到了在家都能办公的状态。
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微软这么做的原因。
首先我们先说说微软的背景:
微软在行业的地位,特别是在pc系统的地位,可以说是垄断性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软不需要像阿里巴巴,华为那样去奋斗。因为在pc系统行业已经是没有后来者可以挑战他们的地位。所以工作的节奏不需要很快。但需要创意,而创意性的工作是不需要加班加点去完成的,所以微软给了员工最大的创意环境,让员工自由的去发挥。没有了制度的约束,员工更加的能够放松自我,
寻求灵感!
员工背景:
微观的员工。首先能进入微软的员工都不是等闲之辈。员工的自觉性都是很高的。目的性也很强。甚至不需要去开会就能明确自己要做的工作,这不是说捧他们,越高的教育背景对制度的制约性要求的就越少。
但不是所以的企业都可以按照微软的制度去执行。因为微软需要的是创新人才,一般的企业需要的是能按时完成工作的员工,背景不一样,立场也就不一样,制度是约束从事一般制造性的企业多一些,因为这样的企业人员流动大,不容易管理。因此要根据不同企业的背景开看待这个问题。对于微软我们只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