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政府军动用240毫米重型迫击炮,这样的迫击炮和榴弹炮还有什么区别
迫击炮和榴弹炮区别还是很大的。从炮的自重来说,叙军现在使用的俄制M240型牵引式240毫米迫击炮战斗重量4.15吨,而现役最轻的M777型155毫米榴弹炮自重也在3.75吨。机动起来,迫击炮还是要比榴弹炮容易。
从结构上说,迫击炮简单得多,一个滑膛炮管、吸收后坐力的座钣、炮架(有些是两脚架或三脚架)和光学观瞄镜就可以射击了;而榴弹炮则包括线膛炮管、炮闩、摇架、反后坐装置(驻退机、复进机)、上架、下架、大架、高低机、方向机、平衡机、防盾、瞄准装置、千斤顶等部分,很多还有炮口制退器,结构比迫击炮复杂多了。
射程上,240毫米迫击炮最大射程也才9700米,而39倍径身管的155毫米榴弹炮发射普通炮弹也能打到20多公里,52倍径身管的155毫米榴弹炮发射普通炮弹轻松打到30公里以上。显然,迫击炮的射程和榴弹炮没法比,主要用于近程火力支援。
在射角上,迫击炮和榴弹炮都可以进行曲射,两者最大射角都可达到60度以上,能够打击反斜面、隐蔽物后面、战壕内的敌人。但是,迫击炮弹的初速比榴弹的初速低得多,下落时近乎垂直,杀伤范围近似圆形,而榴弹下落后的杀伤范围是椭圆形,因此迫击炮弹更适合杀伤集群有生力量,而且近乎垂直下落的迫击炮弹打击建筑物时能够从顶往下砸,然后在内部爆炸爆炸,破坏力比榴弹更大。不仅如此,240毫米迫击炮弹重达130公斤,装药31公斤;而155毫米榴弹重量大都在30多公斤到43公斤,即使是203毫米榴弹重量也才90公斤。显然,重型迫击炮的威力更大。在使用混凝土破坏弹时,240毫米迫击炮能轰塌一栋多层混凝土结构小楼,所以被称为“拆迁神器”。(S)
感谢邀请!
迫击炮、加农炮、榴弹炮有什么区别?
武器是用来完成战斗任务的,因此不同类型的武器承担着不同的战斗任务。目前,部队装备的火炮类型主要有迫击炮、加农炮和榴弹炮(其他种类暂且不提)。如果说这三种火炮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完成的战斗任务不同,而这种区别主要与它们的弹道形状不同有关(图1)。简单说,迫击炮弹道弯曲,通常射程较近,可用于打击紧靠遮蔽物后面的目标;加农炮弹道低伸,射击距离通常较远,可用于打击距离较远的目标或近距离可视目标;榴弹炮的弹道形状介于迫击炮和加农炮之间,通常适合打击中远距离的目标。
当然,从战术技术性能来看,三者的区别也不小。简单讲,迫击炮通常初速较低,结构简单、轻便,便于携行机动。加农炮初速较大,榴弹炮初速通常介于迫击炮和加农炮之间,两者通常结构复杂、重量较重,或使用牵引车拖曳,或装在装甲车上自行。
240毫米迫击炮和榴弹炮有什么区别?
除了前面讲的弹道形状的不同外,240毫米迫击炮已非普通意义上的迫击炮,也不是士兵能便携的武器,因此为增强其机动性和可操作性不得不将其装在装甲底盘上并实现了操作上的部分自动化。目前,240毫米迫击炮也就俄军和与俄军交好的叙军等军队使用,在其他国家已将其淘汰。近期,因一张叙利亚军队使用240毫米迫击炮进行射击的照片出现在社交网络而引起人们的关注。240毫米榴弹炮发明于一战,美军在二战和朝鲜战争中都曾使用,50年代后已经将该炮淘汰,目前唯一在使用的可能就是台军了。
作为一种过气的老式装备,你要说它一点用处没有是不客观的,毕竟像240毫米迫击炮还有“破城重锤”的美誉。至于240毫米榴弹炮,也有可摧毁“重型水泥防御工事”的能力。这两种炮,在特殊情况下说不定也能派上用场。但是,作为一种十分笨重的武器装备,已不适应现代战斗的需要是肯定的,要不的话,怎么会在军事强国里被淘汰呢。
240mm迫击炮最大的作用就是用来城市攻楼,在城市巷战中,敌人在框架结构的楼房里顽抗,坦克去都不一定有用,还容易被偷袭;榴弹炮阵地太远,威力也不错,但是明显不适合打击城市,这货讲覆盖攻击很容易就误伤了,定点打击精度明显不足,风险太大。如果用精确制导导弹去打击,成本太高不划算,更何况叙利亚本来就没钱,那里买得起这个武器,有钱多给部队装几门迫击炮就不错了。
而这种240mm炮击炮非常适合城市攻坚战,攻击距离在800米~1万米左右,城市战中发现目标比较难啃,可以叫来这个东西进行打击,可以目视瞄准攻击,也可以通过测量抛物线绕过中间障碍物攻击,240mm炮弹威力巨大,一炮就让一栋楼消失,城市攻坚战的利器,效率非常高。他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成本非常低,对敌人带有绝对的心里恐怖压力,东古塔的反政府武装这次有得受了。
这个大家伙是立下过赫赫战功的。240mm拍击炮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立下了悍马功劳,1999年在高加索作战的俄罗斯军队攻打一个被车臣叛军占领的山头时,所有武器都用完了,就是攻打不下来,最后动用了240MM自行迫击炮,立马见效果,最后发现叛军被炸死的少,大部分都被炸塌的山给活埋了!所以这个武器对付一些山地、城市楼房等非常有用,特别一些特殊地方,可能只有炮击炮才能提供火力支援,那就非常有用了。不过这个武器缺点就是失去了迫击炮本身的意义,因为迫击炮本身最大的意义是轻便易携带。每个人负荷都是几十公斤,在山沟里大家都在打枪,特然有人打炮,那个肯定是迫击炮,但是绝对不是毛熊这货,这货是安装在坦克底盘上的,是带着履带行走的,因为失去了轻便的优点!其实大家心中很明白,这货没有自行榴弹炮的射程和精度,当然这货的炮弹便宜。存在就是道理,毛子的东西也是实践出来的,不可能没用还保留来浪费资源。这货就不是用来参加巷战的,而是用来毁灭街巷大家在平地上来干一架,城市都给你拆了还打什么巷战。其实最大的迫击炮这个还不算,美国在二战准备攻打日本本土有个“小大卫”914毫米口径,就是不知道这个炮弹是怎么放上去的?
2018年三月初,据叙利亚媒体报道,巴沙尔政府军在东古塔的围剿作战中,使用了叙政府军口径最大的火炮,前苏联产M240式240mm重型迫击炮(代号“郁金香”),并在巷战攻坚中提供了强有力的火力支援。
(叙政府军的M240重型迫击炮阵地发射瞬间)
众所周知,迫击炮是一种以轻便敏捷著称,适合基层作战单位携带的炮种,似乎发展出重型迫击炮后,其与另一种曲射炮——榴弹炮并不存在什么很大的区别了。但从发射原理,性能偏重,以及作战任务上看,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从发射原理讲,重型迫击炮依然如普通迫击炮一样,通过炮弹自重下落,使撞针碰撞点燃炮弹药包,产生膛压使得炮弹飞出炮口,实现发射(当然重型迫击炮炮弹无法从炮口滑进炮管,其多事先从其他部位装填,再由射手操作释放击针来撞击炮弹底火)。而榴弹炮发射,则是利用机械针使撞针主动撞击炮弹底火,引爆发射装药,实现发射。两者在这一点上存在天壤之别。
(榴弹炮发射瞬间,榴弹炮既可直射,也可曲射,战术适应性强,为当今各国炮兵普遍装备)
再而,性能偏重上,迫击炮由于炮管内壁无膛线,且炮身小,射击仰角大等原因,与相似吨位榴弹炮存在射程短,准确性不佳,无法直射等先天缺陷,但却也因此拥有了炮弹装药量大而杀伤力强,弹道高而近乎垂直打击等优点。而重型迫击炮的出现,则更是使得上述优点带来的杀伤力进一步增强(进入冷战以来,机动底盘,自动化装弹系统,智能炮弹等新技术的运用,弥补了重迫的些许劣势)
对于叙利亚政府军手中的2C4型240mm迫击炮(外号郁金香),无疑是常规战争中的大杀器,这种口径巨大的迫击炮发射时的声音类似于教堂的钟声,不过和通常的榴弹炮最大的区别是射程,俄制的这个2C4型240mm迫击炮只有10公里的射程(火箭助推可达20公里),而大部分榴弹炮都有几十公里甚至更远的射程,不过榴弹炮弹道没有迫击炮弯曲,所以这种大口径的迫击炮更适合山地战和城市战。
不过毛熊当年设计这个迫击炮时可不是单单冲着山地战和城市战而来的,一是毛熊当年支援火力非常依赖火炮,为了弥补榴弹炮弹道不够弯曲的特点,所以十分喜爱迫击炮用作近距离支援火力。二是这种2C4型240mm迫击炮是“核常兼备”的,可以发射小型核弹,这就使得该型迫击炮具有极为强大的打击能力,虽然命中精度略微欠缺,但是一旦打起核弹,精度也就不是问题了。这种情形下,2C4型240mm迫击炮主要任务是使用核弹攻击敌方的装甲集群。不过该炮准备时间过长,要10分钟,考虑到射程有限,所以战时只能隐蔽发射,打了就跑。
虽然这种240mm迫击炮威力巨大,一发就可以拆了一栋楼,但是比起传统的榴弹炮还是在射速、射程等方面相对落后,所以该炮一度在俄军内部转为预备役。叙利亚由于缺少有效的近距离支援重火力,所以才把这个大杀器给拿了出来,在其它国家军队里这种迫击炮已经没有生存空间了。不过听说毛熊又有把这个迫击炮再次列装的想法,真是毛熊的心我们永远不懂。
防空导弹的命中率并不是100%,那么打不到飞机的导弹去了哪里,怎么处理
矛与盾之间的对抗一直在继续,导弹类武器虽有高命中率的优点,却不是百分之百,没有命中的导弹自然打飞了,也无法预知其飞到那里,所以很容易造成误伤问题,没有命中的防空导弹与空对空导弹本身就是一个小号的对地导弹了,其战斗部都不算小太的,甚珐可以100公斤以上,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在导弹设计时就增加了一个自毁功能,一般在引信上设置,如果在发射之后,多长时间内没有命中目标,那么引信就自动引爆,或者导弹控制系统在失去目标之后,达到一定条件后,向引信发出起爆指令。
目的只有一个,让导弹在无法命中目标的情况,自我摧毁。由于发动机燃料已基本消耗光了,再让战斗部起爆,那么整个导弹将被炸成破片,无论落到什么地方,也不至于造成大的伤害了。以前也发生过,因自毁系统没能正常工作,或者没来及工作,防空导弹在失去目标后,落向地面的事情。结果造成的损失比它可能取得的战果更大。
再有一点,不自毁的话,有可能造成技术漏泄,上世纪50年代,我军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作战行动中,遇到台军响尾蛇导弹,结果那时的导弹可能设置上有问题,让我们在打扫战场时,找到一枚相当完整的导弹残体,以及几枚不完整的导弹,随后苏联在取得相关资料后,搞出了AA2空对空导弹,中国引进其成为霹雳2空对空导弹。也因此,自毁设置在导弹中属于标准配置了!
随着飞机设计与制造的相关技术不断提升,传统的高射机枪与高射炮已经很难对现代飞机构成威胁了,于是防空导弹应运而生。但是防空导弹并不能够做到百分之一百完全命中飞机,那么问题来了,那些没有打中飞机的导弹到哪里去了呢?又该怎么处理呢?
未能击中飞机的导弹的去向并不一定,有几种可能。有一些导弹的制导系统设置的相当智能,它们如果一次未能击中目标还能再次找寻目标并发起攻击,如果实在找不到原有目标也会寻找一个其他目标进行代替,如果实在无法找到目标,而其所携带的燃料又将耗尽,那它就只有最后一个选择了,自爆。除某些较为特殊的导弹外,现代导弹均配有自爆装置,这些自爆装置种类不少,触发条件也不大相同,不过作用一致,将发射出去却没能完成任务的导弹销毁。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没有自爆装置,未能命中目标的导弹就可能落到它不应该落到的地方,造成不必要的破坏。甚至有可能落入敌手,被敌人破解出其中的关键技术,发现缺陷。但是,自爆装置也不能够做到百分之一百生效,如果自爆装置没能生效,那么导弹就会在燃料耗尽后落下,至于具体落到什么地方,就难以确定了。对于这种情况,如果被注意到了,那肯定是会在框定一个可能的区域后进行搜索的。如果导弹落在比较好找到的地方,或其上装有定位装置,那自不必说,但如果最终没有被找到,这颗导弹也不一定能永远待在世界上,它随时可能爆炸,留下一个隐患。
随着技术的发展,有人提出,让未命中目标的导弹飞回基地,在重新加注燃料后,获得新生。如果这个方法被证明可行,那未来导弹的利用率将再次上升。
谢邀!导弹里面含有自己的国家的很多机密,如果跌落到其它国家,会造成不必要的国际纠纷和机密泄露。不论是掉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可能对人员产生杀伤,万一掉落在人口稠密区,那就完蛋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呢?老式的导弹就不说了,说说现代服役的大多数导弹。导弹如果没有击中目标,会开启二次攻击模式,自动追寻目标。以前伊朗在进行军事演习的时候,因为这样一枚导弹没有击中靶标,结果开启二次攻击模式,击中了一架路过的客机。要是二次攻击还没有击中目标,一般会进入自毁模式。也有些防空导弹不会开启二次攻击,而是直接空爆,对目标进行轰击。
这个也是随着技术的进不在不断的改进,早期防空导弹由于技术限制大多属于被动制导就是雷达发现目标后根据目标高度速度等参数计算出目标飞行轨迹然后发射导弹,导弹自己有雷达锁定后会自己跟踪它 直到干了它或燃料用尽。现代导弹多是主动复合制导不仅自己会跟踪目标而且卫星雷达等都要帮助修改弹道预知其飞到那里,没有命中的防空导弹与空对空导弹本身就是一个小号的对地导弹了,其战斗部都不算小太的,有的可以达到100公斤以上,掉到哪里都是个重磅炸弹,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在导弹设计时就增加了一个自毁功能,一般在引信上设置,如果在发射之后,多长时间内没有命中目标,那么引信就自动引爆,或者导弹控制系统在失去目标之后,达到一定条件后,向引信发出起爆指令。 另外这里要提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其一大家都知道这么大一个炸弹掉到哪里都会危害四方。另一个原因就涉及到国家对导弹的保密问题了,一个这么高科技的东西万一掉到其它国家的领土或领海战斗部没有爆炸,人家拿回去研究一下你懂的。这是完全有可能的上世纪50年代,我军在东南沿海地区的作战行动中,遇到台军响尾蛇导弹,结果那时的导弹可能设置上有问题,让我们在打扫战场时,找到一枚相当完整的导弹残体,以及几枚不完整的导弹,随后苏联在取得相关资料后,搞出了AA2空对空导弹,中国引进其成为霹雳2空对空导弹。也因此,自毁设置在导弹中属于标准配置了!
我国的红旗26防空导弹帅吧
阅兵时的红旗9防空导弹
美国的爱国者
窃以为:
研究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还不如就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去推导研究以后的事情—————
以后的放空导弹,应该是将无人机智能化模块放入在战斗部件里。
1:智能锁死目标
2:因为造价问题,允许错失目标(以后续数量概率来攻击、拦截目标)
3:解决好错失目标后的无人机导弹回收问题
4:大力研究电磁动力或基地无线充电技术(以便造成基地内导弹拥有无限动力的可能)
5:卫星、雷达、气象感应。。。多维度防御预判,把事情预防在更前端,才是必胜的基础
100%的命中率,只有在理论上可能,现实当中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战斗机等空中目标与防空导弹就是矛与盾的关系:防空导弹随着科技的进步,性能在不断提高,战斗机等空中目标也一样在发展,对付来袭导弹(包括防空导弹在内)的办法也越来越多。
就拿战斗机来说,都装有导弹来袭告警装置,当有导弹来袭时向飞行员发出警报。针对不同的来袭导弹,飞行员会采取释放红外诱饵、金属箔条等等措施,对来袭导弹实施干扰,并采取一系列战术动作来摆脱导弹的威胁。导弹在受到外界环境干扰(红外、电磁干扰等)、自身发生故障等都可能出现“丢失目标”的情况,这很正常。
举个例子来说,在2017年6月18日的时候,美军一架F—18“超级大黄蜂”战机与叙军苏—22对地攻击机在空中相遇。美军战机先发射了一枚AIM—9X近距空空导弹(红外导引近距格斗弹),这是AIM—9的最新型号了,号称“命中率100%,可抗各种红外干扰”。结果:苏—22俄飞行员只发射了红外干扰弹,AIM—9X脱靶,美军飞行员补射了一枚AIM—120(雷达导引中距空空弹)才将苏—22击落。看来美国《侦察战士》网站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武器并不总像军火商吹嘘的那么灵。
打不到飞机等目标,被称为“脱靶”,那么脱靶的防空导弹最后去了哪里,怎么处理?
就在上个月(应该是6月22日),某岛试射导弹失败,不得不启动了导弹的自毁程序。根据“联合报”的报道,某岛中科院为其空军研发的“万剑弹”在发射后“弹体发生不规则的滚动”,失去控制。测试人员启动了导弹的自毁程序,导弹自毁。这是导弹发射失败采取的措施,同样也适用于那些脱靶的导弹——不仅仅是防空导弹,还包括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反舰导弹等大多数都装有自毁装置。
现代的防空导弹都装有自毁装置,脱靶后飞不多远就会启动自毁程序,最终自毁——以免造成意外伤害,再有就是防止泄密。如果在自毁装置未启动之前,或者是自毁装置启动失败,导弹发现了其它目标,那么就会扑向新的目标:2001年10月4日,乌克兰进行S200防空导弹的训练,就有一枚导弹脱靶,又飞了320公里,最终把俄罗斯的一架图154M客机击落,机上78人全部遇难。
美军的自毁装置也有不起作用的时候,在今年4月美、英、法空袭叙利亚过程中,美军就有一枚战斧巡航导弹的自毁装置失效,法国也有一枚巡航导弹未启动自毁装置。这两枚巡航导弹被叙利亚政府军交由了俄罗斯军方“保管”,闲着没事的时候,俄罗斯还会拿出来“恶心”一下美国——俄方正在对战斧进行研究,开发新的干扰装置。
结束语,儒道之主认为:所有的装备都没有绝对的“万无一失”。
首先谢谢老铁的邀请!
防空导弹系统作为现今地面防空系统的主力,已经发展成各国的防空反导的标配了,但是正如题主所说,目前防空导弹系统的命中率确实做不到100%;
我国早期某型红外制导的防空导弹系统的命中率甚至还不到9%,而近年来尽管随着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防空导弹系统的命中率虽然有了大幅提高,但实际命中率还是不高,半主动雷达制导+主动碰撞杀伤战斗部拦截弹(比如爱国者PAC-3)的命中率一般也就是70%-80%之间,而采用半主动制导+破片杀伤战斗部的拦截弹(比如毛子的S300的48H6E3)命中率可能还不到50%。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各国在进行防空拦截测试的时候,多采用双发齐射的原因,就是为了确保命中率。
那么既然如此,那些没有命中目标的防空反导拦截弹去哪了呢?
其实很简单都自毁了,现在普遍的反导拦截弹,甚至洲际弹道导弹都有自己的自毁装置;
目前导弹自毁装置根据技术与结构、作用原理的不同,一般分为机械自毁技术和电子自毁技术两种,而根据技术发展与时间的关系又可以划分为四代。
其中第一代自毁技术主要是机械自毁技术,一般采用钟表定时自毁,在上世纪60年代早期普遍使用。
而第二代自毁技术,一般采用分立电子元件自毁技术,主要应用在上世纪80年代早期,可以看作是第一代机械自毁向第三代电子自毁技术的过度。
第三代自毁技术则在第二代的基础上,采用大容量充放电的方式来完成自毁时间要求,并用专用IC继承电路来完成自毁技术要求,虽然相比第二代自毁技术有了大幅进步,但是这种自毁装置体积还是相对较大,同时响应时间也较长,可靠性也相对较低。
而如今的第四代自毁技术则开始普遍采用“微功片单片机(微处理器)”自毁技术,与第三代专用IC集成电路具有很大差别;
防空导弹虽然命中率很高,但打不着飞机,也是经常的事。打不到目标的导弹去哪了?
导弹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这种情况。每个导弹都安有自爆装置,一般都安在引信部分。
为什么要自爆,导弹是军事机密不能外泄敌方,导弹上有与地面操作人员的代码联系装置,不能外泄敌方,以致破密解码。
导弹在没命中目标时,一种情形是自动启动自爆程序,在高空自爆;另一种情形,进入下一轮智能搜索打击目标,,如果燃料耗得差不多,又没击中目标,满足自爆程序条件,在高空自爆。如果在地面自爆损失很大。
当然,还有一些特殊情形。要地面人员下达指令自爆。比如核弹头,只能引爆化学炸药引信部分,不能引爆核弹部分,而且还要找到安全区域,便于寻找。否则落入恐怖分子就麻烦……
不过,如今出现了没命中目标,可以回航,再次利用的导弹,称之巡飞导弹。
比如,我国WS-43巡飞导弹,CH-901巡飞导弹,可以侦查,定位,打击目标。在目标上空巡飞,确定有无打击价值,若无就回航。当然,这有一个基础前提,要有北斗导航系统和军用数据链的支持。
世界只有GPS卫星系统,伽利略卫星系统和我国北斗卫星系统,不会轻易分享数据的。核心技术频率是各自专有的,导航频率想开就开想关就关,掌控依托其技术平台的武器动向。
这真是一个黑科技般的存在。